自娱之外:明末清初文士以画治生研究
作者简介
王丁,女,山西代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评论》期刊编辑。本科到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研究,尤其侧重于明清艺术社会史与艺术观念,对文士以画治生问题有长期关注。多篇论文见刊于《文艺理论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中国美术研究》等核心刊物。
内容简介
后 记 对明代文人卖画现象的关注,始于读博期间的史料阅读,也受到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其间经历了方法视角的摇摆、对象范围的选取等多方面探索,最终呈 现为现在的书稿。在出版过程中,书名又增加了“自娱之外”四字,或许可以更 好地凸显其中的问题意识。但“之外”并不意味着“自娱”和“卖画”的对立,这也是我想要特别说明的部分。这一研究试图在文人绘画自娱遣兴的主流观念之外,探求创作的其他可能语境,但自娱和治生并非简单对立,实际历史情境要复杂得多。比如,自娱式创作的作品也可能在稍后被用来应酬或者售卖,这一过程中,自娱作为创作情境和之后的售卖并不冲突;而应酬语境的绘画也完全可以是愉快的,索画人可能对画家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画家能够“十日一石、五日一水”,待兴来方落笔,其创作状态与自娱并无太大差异。所以,如果说全书有何秉持始终的准则,那大概就是对问题复杂性的保留与呈现。相较于清晰的、简单的、稳定的答案,复杂、 模糊甚至随机可能更贴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穿越浩繁的史料,治生主体成为写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力点。交稿之时,读 到了王瑞来先生的《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其中有专章讨论黄公望所折射的时代变动,论及文人主体在变动中“从事多种职业”的境况。他所言 宋元“士人走向民间”的趋势,在明清更为明显,而文士以画治生正是这种时代 气候变化的表征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士到底因何售画?其心态如何?如何处理以画治生可能带来的多种矛盾,又如何展开自我言说?探寻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历史资料中反复穿梭固然是必要的和基础的工作,现实生活中以手工“治生”的经验亦有一定帮助。依托线上店铺,业余手工爱好也成为“治生”途径;作为非常业余的店主,我也体验了与顾客“交手”的酸甜苦辣——这一经验固然有局限, 但对研究中理解主体心态和治生活动的复杂性仍然是有帮助的。 付梓在即,书稿仍有许多让人忐忑的缺憾,限于学力和时间,部分讨论有未能尽题之憾,很多潜在议题都未能展开。文士以画治生是典型的跨学科话题,处于美术史、社会史、文艺理论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地带,这也为此一话题赋予了丰富的延伸向度:从社会经济史细节出发,可以深入治生活动的细枝末节,通向文人生活的“微观史”研究;从美术史切入,既可以丰富对创作情境的认识,也可以增进对作品、画家以及美术史本身书写立场的理解;而在艺术理论的学科观照中,这一话题也可以沟通理论与实践,在看似“形而上”的美学观念与治生的社会史现实之间搭建桥梁,提供多重阐释路径。跨学科特点打开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但其间的很多课题,并非书稿目前的篇幅所能囊括,暂且留待日后再作探索。 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们,尤其是导师龚鹏程教授和王岳川教授,不仅督促我养成严谨的研究习惯,而且鼓励我追随研究兴趣、自由探索,在我困惑犹豫之时指点迷津;正是燕园里的这些长者,让我见到了生命的大美境界,确定了值 得追求的志业。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分 担了许多压力,没有你们,书稿便不可能完成;尤其感谢父亲给我人生的第一本 书题写书名。感谢我的朋友们,你们不仅给了我许多学术灵感,还给了我满血复活的勇气。最后,特别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叶茹飞老师和廖小芳老师,同为编辑,深知其中不易,感谢两位老师在出版过程中的辛苦付出,你们是我编辑工作的榜样。 2023 年 10 月于展春园 1.本书可作为研究明清文人经济生活的具体案例,对古代经济史或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2.通过作者对明清文人心态转变的分析,可以看到文人群体处于社会底层的真实状况,对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文艺作品具有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