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精)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精)
作者: 许宏
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精)
ISBN: 9787108056832

作者简介

许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已出版著作《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

内容简介

“革命”导致失忆?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贵族墓葬所显现的这套礼仪 制度,既有日后被三代王朝文明继承下来的,也有大 量就此失传成为绝响的。 回观夏商周三代更替,尽管是伤筋动骨的改朝换 代,但诚如孔老夫子总结的那样,“殷因于夏礼,所 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下一个朝代对于上代,继承是主流 。而始于二里头的三代王朝对陶寺礼制的扬弃,是否 要归因于这场内部革命对旧传统的“砸烂”,从而导 致了文化上的失忆?想来意味深长。 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 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 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 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随葬的礼乐器中又以 蟠龙纹大陶盘、鼍鼓和特磬最引人注目,已如前述。 后来商周贵族使用的礼、乐器,有不少在陶寺都邑已 经现身。 但与三代礼器群相比,它又有些较显著的特点。 首先这些礼器都不是用青铜来制作的,因此有学者称 其为“前铜礼器”。此时的陶寺都邑已经在使用铜器 ,但还没有用青铜来制作礼器。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 专门谈及。 陶寺“前铜礼器”群的第二个特点,是礼器组合 种类齐全,还存在以量取胜的倾向,食器、酒器、乐 器、兵器、工具都是成套出现,看不出“重酒好酒” 的倾向。这也大大不同于后来二里头至殷墟王朝以酒 器为主的“酒文化”礼器组合。 前述独木船棺的特殊葬具,以及有棺无椁(套于 棺外的大棺)的简单葬具,到了三代王朝时期也被复 杂的成套棺椁所取代。 尽管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但各等级的墓又同处于 一处墓地,并不见殷墟那样独立的王陵区。甚至,几 乎所有居民都被囊括进一个大的城圈。这种“全民性 ”,使我们对陶寺社会的进化程度也无法作过高的估 计。 与后世的三代王朝相比,这些现象或者是原始性 的显现,或者是区域和不同族群问文化特征的差异。 无论如何,陶寺和同时代其他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的人群问明确的等级划分以及“前铜礼器”群的存在 ,说明在中原及其周边各地域社会中,作为早期复杂 化社会建立新秩序的重要支柱,礼制已经初现于世。 但各区域社会的“前铜礼器”各有特色,尚未形成跨 地域的统一定制,表明各区域社会尚处于礼制形成的 初期阶段。正是这些人类群团的持续竞争与交流影响 ,奠定了后来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础。 由于陶寺晚期社会“金字塔”塔尖的折断和贵族 传统的中断(这一时期尚未发现社会上层的遗存,能 随葬几件玉器的墓主人已属较高层级),三代王朝诞 生前后向其汲取养分的程度或许也受到了影响。 P13-15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