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汉墓研究(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章 绪论
墓葬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墓葬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内容、内涵极为丰富,是开展秦汉考古及秦汉社会、历史等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和重要参考。汉代墓葬的形制及其陪葬品既有诸多统一性,又存较多的地域性,开展区域性汉墓研究,不仅可对某一地区汉代墓葬及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还可对汉代墓葬的综合及整体研究提供补充和参考,因此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京津冀地区是汉代墓葬的重点分布区域,本书即是对这一地区汉墓进行的相关考古学研究。
**节 研究的时空范围
本书所谓的“京津冀地区”,是指在今行政区划下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其北抵燕山,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倚太行,与山西省为邻,南临中原,与河南、山东两省毗连,东临渤海,东北与辽宁省相邻。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适宜耕种,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两汉时期,今河北省西部的部分地区属并州剌史部,中南部则大体隶属冀州刺史部,下设魏、钜鹿、常山、真定、中山、信都、安平、河间、清河、赵、渤海等郡、国;而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市、天津市大体隶属幽州刺史部西部的代、燕、广阳、涿、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国(表1-1)。
表1-1 京津冀地区两汉时期郡国分布表
本文研究的时代为两汉时期,即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东汉献帝延康六年(220年),包括新莽时期,同时为保持研究资料的延续性,个别材料的时间范围可能会在此前后略有延伸。
第二节 考古发现概况
京津冀地区汉墓的考古科学发掘工作基本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60年代,对于汉代墓葬的发掘工作相对较为简单,发掘墓葬的数量也较少。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不断开展,该地区的两汉墓葬被大量发现和发掘,为京津冀地区汉墓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行文方便,本书将京津冀地区两汉墓葬按现今所属省级行政区的不同,分别叙述如下,需做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考古发掘资料的发表时间基本截止到2020年12月。
一、北京市
北京市发掘的两汉墓葬有东城区西革新里西汉墓(1),海淀区青龙新村汉墓(2)、东升小营村汉墓(3)、永定路东汉墓(4)、五棵松棒球场M9和五棵松篮球馆汉墓(5),丰台区大葆台汉墓(6)、石榴庄汉墓(7)、王佐遗址汉墓(8)、南苑汉墓(9),石景山区老山汉墓(10),房山区岩上遗址汉墓群(11)、窦店与长阳汉墓群(12)、南正遗址墓地(13)、长阳1号地汉墓(14)、长沟汉墓(15),顺义区临河村东汉墓(16)、田各庄东汉墓(17),昌平区白浮村汉墓(18)、半截塔村东汉墓(19)、史家桥汉墓(20)、未来科技城北区汉墓(21)、沙河墓地汉墓(1),大兴区三台山东汉墓葬(2)、新城北区8号地汉墓(3)、亦庄X10号地(4)、亦庄X11号地(5)、十二平方公里项目南区N14地块汉墓(6)、亦庄经济开发区汉墓群(包括79号地、兴业街、西环南路、80号地、X42号地、博业路、新凤河路)(7),怀柔区怀柔城北两汉墓(8),平谷区东高村M2(9)、夏各庄东汉墓(10)、西柏店和唐庄子汉墓(11)、兴谷河道治理工程墓地和西杏园墓地(12)、杜辛庄遗址汉墓(13),延庆区西屯墓地西区汉墓(14)、西屯墓地东区汉墓(15)、妫河南岸汉墓(16)、南菜园汉墓(17),密云区大唐庄西汉墓葬(1)等。通州区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及相关基本建设过程中,通州区发现和发掘多座汉代墓葬,如路县故城城址周边汉代墓葬(2)、土桥汉代墓地、武夷花园月季园汉代墓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汉代墓地(3)等。
二、天津市
天津市发掘的两汉墓葬有天津北郊双口镇汉墓(4),武清区鲜于璜墓(5),宝坻区牛道口汉墓(6),蓟州区邦均和别山汉墓群(7)、西关汉墓(8)、小毛庄汉墓(9)等。
三、河北省
河北省发现的两汉墓葬数量较多,按所属地级行政区叙述如下。石家庄市主要有石太高速公路岳村铺汉墓(10)、赵陵铺镇汉墓(11)、市北郊西汉墓(1)与东汉墓(2)、西南郊振头村东汉墓(3)、北宋村汉墓(4)、城角庄汉墓(5)、东岗头村汉墓(6)、桥东汉墓(7),长安区肖家营汉墓(8),井陉矿区汉墓(9),藁城区台西遗址汉墓(10),鹿泉区获鹿高庄汉墓(11)、西龙贵汉墓(12)、北新城M1和M2(13),正定县野头墓地(14),赞皇县东石家庄村西砖厂石椁墓(15)、东坡村汉墓(16),无极县南池阳村东汉墓(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