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绞架--甘肃经济大案侦破纪实
作者简介
海岭,原名彭海林,1964年出生东北,生长在祖籍湖南湘西,读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故说话南腔北调,作文杂取古今中外。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现供职于兰州市公安局。习文从警二十余载,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著有甘肃首部打黑除恶纪实文学专集《苍剑屠狼》、首部禁毒纪实文学专集《地狱无路》、首部甘肃经典刑事大案专集《一线博弈》、公安纪实文学专集《阳光下的罪恶》等。
内容简介
金色绞架 2002年3月15日7时30分,翻建之后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甘肃省兰州市火 车站,广州至 兰州的直快列车准时而平稳地停靠在了站台上,车门开处,四个提着简易行 李、神情严肃 的壮实汉子,从11号车厢押下来一个戴着手铐、脚镣显得有些肥胖的中年汉 子,车厢下, 几个身着警服的警察,快速地迎了上去。简单寒暄之时,便押过那名刑具加 身的犯罪嫌疑 人。 在如同潮水般涌出火车旅客的侧目下,押解犯罪嫌疑人的警察,快速穿 过火车站站台、 地下通道、通过检票口。 广场的马路边,早已发动着的两部警车,开着车门,迎候着他们的到来 。 车门响过,警笛暴起,拉着犯罪嫌疑人的警车咆哮着冲出车站,上了快 车道,一前一 后,飞速地驶往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 坐在车上的是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经济侦查大队的民警,那名犯罪 嫌疑人是从河 南许昌刚刚押回的刘天增,是公安部督办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公安分局主办 的兰州“11· 30”特大银行票据诈骗案的重要案犯之一。 在这起涉及金额2581万,银行直接经济损失1210万元的特大银行承兑汇 票部级督办大 案中,其中一张金额为48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就是通过刘天增的手,交到 此案甘肃兰州的 主犯赵廷君手上。 刘天增及其团伙成员的抓获,随即破解了河南克隆银行承兑汇票犯罪团 伙内幕:汇票 是这样被克隆出来的。 老骗子及其团伙成员 刘天增(又名刘广增)本是河南省方城县墟店乡老村的农民,1963年9 月13日出生,父 母都是安分守己的农民。 刘天增在做农民时,便和一个比他长出七八岁的张姓女子胡乱凑合了一 个家,连结婚 证都没有办理,却育有两女一儿,大的都16岁了。现在的状况是,无法忍受 刘天增长年累 月在外面胡混不着家的妻子,便带着孩子,跟别人过日子去了。剩下孤家寡 人的刘天增, 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是乐得一个人清闲自在。 在外面混的时日一长,刘天增对总拖在自己身后的农民身份是深恶痛绝 。是“农民” 这两个字,让他的身价在一些交往的人眼里,大大地打了折扣。为了能把自 己变成城里人, 刘天增不惜托关系,找门道,花大钱,终于在河南漯河给自己买了一个城市 户口。虽然户 口上写着漯河市友爱街居委会文化路,甚至连院落、楼号、单元、楼层应有 尽有,却只是 一个空挂号,他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城市居民的名头,凭此可以给自己办一 个城里人身份 证,在这张城里人的身份证上,他的出生年月缩小了三年,成了1966年。 如此愤恨悲哀自己出生农民之家的刘天增,也就不会老老实实地像他的 父辈一样脸朝 黄土背朝天地土中取食,靠出力流汗吃饭。为了能混出了个人样,在八十年 代中期,二十 多岁的刘天增便抛家别子,只身杀人那些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城市,指望 能从中攫取一 份能属于他自己的财富。 城市是人类各种欲望汇合的海洋,亦是各种罪恶滋生和爆发的火山。 无资金、无技能、也无关系的“三无”人员刘天增,从一座城市混到另 一座城市的结 果,依旧是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口袋空空、心中空空、脑袋也空空的农 家子弟,在经 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耻辱的锻打之后,便带着一腔仇恨、怒火、贪婪咬住 了一个骗 字—— 骗相对于偷、相对于抢是文明些,多少也要动些脑筋,费些心力,一旦 得逞,收获也 会大大强于一般的抢劫、盗窃,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些骗案一旦事发, 所受到的惩处 相对来说也就轻得许多。左右权衡之后,这个刘天增便将自己置身于坑蒙拐 骗的道路上。 为此,不止一次地受到公安机关的打击,可每次正如他自己所预测的那样, 所受到的打击 都是比较轻微,没多久就恢复自由。每一次的出来,对他来说就如同一次锻 炼,就预示着 下一次的更加疯狂。纵观刘天增行骗轨迹,他所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1986年刘天增就因为涉嫌诈骗,被方城县公安局刑警队收审,后办理了 个取保候审不 了了之。 2001年4月,囚涉嫌银行票据诈骗,被许昌县公安局收审,后又因证据 不足被取保候 审。 自以为又可以逃脱一次惩罚的刘天增,从牢狱出来,还能过上自由自在 的生活时,马 上意识到这次的情况已没有他想象到的那么美妙,甘肃兰州的警察正四处寻 找着他的下 落—— 兰州的事发了,他知道,那麻烦就惹大了,不是轻易就可以脱身的,便 来了个三十六 计,走为上策,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跟警察捉起了迷藏。 兰州那起特大银行承兑汇票案发后,其中一宗涉及金额最大480万假汇 票资料的来源, 就是刘天增从河南许昌一银行弄出来的。 当时如获至宝的刘天增一个电话约来了甘肃兰州赵廷君的代理人张百丰 。赵廷君再利 用这些来自银行内部的真实资料,交给福建厦门的王夏凡和深圳的周启群, 克隆出了相同 的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再交回到兰州的赵廷君手里,然后从兰州的一家信用 社贴现出现金。 此案的这两个主犯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兰州,是什么样的机遇让这两个 远隔千里、又 都心怀叵测的犯罪嫌疑人,纠合到一块了呢? 新疆乌市,两内地失意商人的密谋策划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西部大开发的口号越喊越响亮,西部特别是新疆存 在的巨大商机,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商人前去搞开发,搞项目,搞投资,淘金大潮中,自 是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跻身其间不乏想牟取暴利的非法之徒,亦有不少的淘金者是满怀 信心而来,两 手空空、垂头丧气而去…… 看着自己身边不少的人因西去新疆而满载而归,心急火燎的刘天增便带 着不知从哪里 划拉来的资金,拉上一家叶面肥料公司,便在1998年急匆匆赶到新疆。 以他刘天增的想法是在新疆播种着大面积的小麦、棉花,叶面肥料的需 求量一定是非 常大,做这种生意一定是十拿九稳地挣钱。开始凭着他的挤钻功夫,叶面肥 料的推广使用, 还做得比较顺手,多少还有些盈余。 为了把手中的生意推广做大,1999年刘天增便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拉扯起 一个名为乌鲁 木齐增字商贸有限公司。 但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并没有刘天增想象中的那么好,业务并没有扩 展多少,这让 刘天增非常着急。为了扩大销货渠道,便到处托关系,找熟人,拜托帮忙。 此时正在新疆做边贸生意的赵廷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一位同行张 南介绍,说此 人有多么多么能干,刘天增便想将其网罗到自己门下。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帮他推 销叶面肥料,没想到后来自己会成为其诈骗银行的主要帮凶。 赵廷君接到刘天增的电话时,人已从乌鲁木齐回到兰州。刘天增便拿着 叶面肥料直追 到兰州。依刘天增的想法是,如果通过赵廷君在兰州把叶面肥料推广开来, 也是大功一桩。 可兰州的赵廷君,对叶面肥料的营销兴趣不大,赵廷君的理由是:兰州 是座重工业城 市,农作物种植有限,所用肥料量不大,难以把生意做大。为了不让初次见 面的刘天增难 堪,还是装模做样地把那些叶面肥料样品留了下来,说是试试看。 在兰州听赵廷君谈得最多的是银行信贷,赵廷君被人介绍给他时的身份 是甘肃银行主 管信贷的副行长。 这个副行长的身份,后来便通过刘天增的嘴介绍给了他所要介绍的人。 接着的几次交往,两人所谈的中心话题便已从叶面肥料转移到了银行承 兑汇票。 赵廷君吹嘘说:他手里掌握着几千万元的贷款指标,只要能从银行里搞 些承兑汇票的 资料出来,就能办出贷款。事成之后,大家合伙一起做生意。 一天到晚正为资金发愁的刘天增,一听可以弄到大笔的贷款资金,如同 注射了一针强 心剂,登时来了精神,便答应可以在河南老家给他找些这方面的关系。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