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原售价: 96.00
折扣价: 56.64
折扣购买: 真心(上中下)
ISBN: 9787520201063
。。。
1.自由是身和心的事 从凡夫升华为**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 也像登天那么难。 **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心性。就 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首先得知道什么 该带,什么不该带,要不连饭都吃不上,或者迷在深 山老林里出不去,那可就成玩命了。 为了帮助你尽快“通关”,本书讲了许多常识, 它包括了人在红尘中间慢慢磨炼,*后证得究竟成就 、实现**解脱的所有过程。大家可以把书中的雪漠 当成一种象征,也可以当成你自己,看看你应该做什 么。当然,你可以看看热闹,也可以把自己融入书中 ——当你成为本书的主角时,就会明白,面临各种情 况时,你应该怎么做。 本书的六品,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器,顿悟根器或 是渐修根器。但无论顿渐,你都应该明白,一个凡人 向圣者升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环节。 这些环节,即使对于上根之人,也不能省略。 这里所说的“上根”,仅仅是他在经历那过程时 ,比别人用的时间少一点,并不是说他可以越过这些 阶段。事实上,对于所有的修道者,五级证道的名相 可能有些差异,但其过程是不能省略的。 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道次第和大手印是对 立的。事实不是这样,实质上道次第也罢,幻身也罢 ,拙火也罢,生起次第也罢,圆满次第也罢,明白心 性之后的“修”和不明白心性的“修”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人们大多爱住电梯楼?因为上楼快,不费 力。有电梯和没电梯**是两回事。大手印见地就是 这电梯。像**解脱之路这样的参天大厦,没有大手 印见地的电梯,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光明的**? 没有大手印见地的修,是为了得到空性见地、空 性觉*,这就像是寻找电梯入口。而有了大手印见地 的修则是见到空性之后,再去保任,继续修。就像找 到电梯入口了,你只要知道自己要到哪一层,按按钮 就是。即使明心见性,这个“上楼”的过程还是少不 得的,找到电梯入口不等于已经上楼了。 但如果连电梯入口也找不到而徒步上楼,十楼、 二十楼你也许还能爬得上去,三十楼、四十楼你能一 口气爬上去吗?况且,这时候你连大厦到底有多少层 都还没搞懂。“太累了,**先回去,明天再来吧! ”也许你会这样想,然后走了回头路,于是参天大厦 的楼顶就变成一个只供仰望的梦想,而非一个可以到 达的光明之顶了。所以,要破除所有执著,必须先找 到大手印见地这个“电梯”。 而那电梯的“电”,便是我们所说的传承内的加 持力。所有密乘的真正意义,便是传承内的加持力。 它像电流一样,由源头一直传递了下来。有加持力跟 没加持力是不一样的。 笔者在进入香巴噶举之前,也修过定。但那种修 ,*多的是一种造作的修。虽也能得定,但这定跟得 到加持之后的定不一样。后者甚至无须保任,本来如 此。按一些大德的印证,我得到加持后的修,是得到 了明体,而此前的“定”,仅仅是得“止”。 传承内的加持力对于行者来说**重要。我们举 个形象的例子:通了电的灯泡会放光,没有通电的灯 泡虽也有着灯泡的外相,但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 当然,上楼这个比喻也不一定恰当。因为对于* 多的人来说,他其实是像森林里迷路的孩子,他根本 不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走,也根本就没有进入“楼道 ”——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传承。那么 ,他*应该做的,便是先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把 他带出迷宫般的森林,将他带入智慧的“楼道”。否 则,他可能会在森林里迷上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 。 我们所说的开悟,主要是指进入楼道之后寻找的 那个入道口。目的地不同,入道口也不同。许多** 是不求开悟的。开悟只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基督教和 其他**是不谈开悟的。它们的目的地,是另外一个 。 当我们真正进入智慧的楼道之后,我们的目标便 是找到那个能通往上层的入道口。要是找不到这个口 ,我们也可能会在一楼待上一辈子,许多没有开悟的 行者便是这样。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有两个 :**是认知空性,第二是保任或忆持空性。就是说 ,你认识空性、明白心性之后的修是保任,是为了稳 固空性。 如果不明白这些,也即没有大手印见地,你的修 就可能是一种盲修,执著是很难破除的。 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大家走的路线虽不一样,但 都是为了破上面所说的那种“迷”。香巴噶举学派的 创始人琼波浪觉大师在有了大手印见地、明白了心性 之后,还是照样修拙火,修幻身,修光明,*后才证 得佛果。 所以,见地是见地,行履是行履。见地要高,行 履要扎实。也有些大师重见地而不重行履,但没有行 履的见地很容易成为狂慧。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