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深圳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50.80
折扣购买: 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
ISBN: 9787550737167
本丛书由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池建新担任主编。 1.张晓虹,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2—2003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主持《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研究》《14—19世纪西北地区社会风俗与环境效应》《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洞天福地》《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等学术专著。 2.吴必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国土资源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中国景观史》《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多篇地理学权威论文。 3.池建新,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纪录片制作人、导演,“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策划创办《百科探秘》《创新无限》《文明密码》等多个栏目,带领团队推出《手术两百年》《中国手作·木作》《我给祖国唱首歌》等众多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精品纪录片。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各大视频网站上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获得“金鸡奖”“百花奖”“星花奖”“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奖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服饰文化的国家之一,服饰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们用树叶、动物毛皮等做成的衣服。《鉴略·三皇纪》记载:“袭叶为衣裳。”《物原·衣原》记载:“有巢始衣皮。”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近现代,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形成了一定特色的服饰和习俗。因服饰实物难以保存,史料记载又有限,古代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只能从民间服饰与习俗中窥见。 (一)先秦时期的民间服饰与习俗 对于原始社会,人们知之甚少。在人类脱离动物境界的猿人时期,人类开始从事渔猎、采集活动,通过披挂树叶、动物毛皮来蔽体,初具原始服饰的雏形。 从考古发现来看,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1枚骨针和100多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当时应该已能进行简单的缝制。新石器时代,纺轮在遗址和墓葬中大量出土;陕西半坡遗址、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每平方厘米约有经纬线各十根的印痕,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江苏草鞋山遗址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葛布,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帛(绢片)、丝带和丝绳,新疆罗布泊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福建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 对于衣服为何人创造,从史料记载来看,制衣传说主要集中在胡曹、伯余、黄帝三人。《吕氏春秋·勿躬》记载:“胡曹作衣。”《世本·作篇》记载:“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胡曹作冕,于则作扉履。”《淮南子·修务训》记载:“胡曹为衣。”《淮南子·氾论训》记载:“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集解》引《九家易》注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相关文字记载还有很多,其中胡曹、伯余都是黄帝之臣,始制衣的时间节点都在黄帝时期。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逐渐形成,贵族服饰与民间服饰逐渐分化。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原始社会跨入奴隶社会的朝代,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夏代的服装样式和纹样至今尚未发现相关实物资料。商代,手工业的分工日趋精细和专业化。至于商代服装的形制,从商代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陶制人像中可以得到一些较直观的参考资料。周初,朝廷开始对纺织手工业实行全面管理,纺织工艺技术进步,服装逐渐等差系统化、制度化。周代初期,民间服装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以质料粗陋的襦衣——“褐”为主,色彩大多为白色、绿色、黑色。周代末期,深衣(上衣下裳连在一起)已经开始形成,它既是士大夫的服饰形制,也是普通阶层的礼服形式,男女皆可穿。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诸子百家在衣冠服饰方面各执己见,各地人民的服饰与习俗存在着较大差异。纺织技术、裁剪与装饰技艺的进步,推动了深衣的流行。但吴越之地多水中劳作,深衣的长度显然不适合平民百姓穿着。越王勾践被擒之后,吴王夫差对其百般羞辱,越王“服犊鼻,著樵头,斫剉养马,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犊鼻式样为一种短裤,呈三角状。樵头是指头发盘起后,用布包裹。勾践的夫人则穿着没有装饰的贫民衣裳。同时,各少数民族交往频繁,窄袖短衣、长裤的胡服和带钩出现在中原服饰中。 ………… 中国乡村传统服饰与习俗现状的真实记录,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探索 1.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和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2.书中附有央视纪录片专用团队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 3.学院派专家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考察与研究的学术成果,既有专业研究理论,又有一手调研资料,兼具学术理论高度和大众科普广度。 4.以融合出版形式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视听体验更加丰富。 5.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为关键词,梳理了传统村落中的服饰与习俗,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