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译丛(第八辑)
作者简介
余太山,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后于历史研究所任职,1993年起为研究员,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专治古代中亚史、中外关系史。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李锦绣,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内陆欧亚学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编者的话 欧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国际性学科。该学科原始资料涉及的语言文字特别多,研究者也遍及世界各地,不用说论著也多数是用他们的母语写成的。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学者往往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其成就也各有千秋,均有不可取代的参考价值。除了一些专门的语言学家外,一般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语言,从而充分利用这些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适用于一切学科,但对于欧亚学研究来说尤其不可或缺。 显而易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翻译,依靠一些研究者付出艰苦的劳动,利用自己精通的语言,为不熟悉这门语言的学者提供值得参考的资料。对此,我们首先会想到厚重的或自成系统的专著,这当然是学术翻译的主要努力方向,但这显然不够。一些重要的论文只是以单篇的形式存在,一些刚发表的文字还来不及结集,而这恰恰是每一个企图站在前沿的学者不能不认真对待、及时注意的。于是,我们这本小小的刊物便自告奋勇,挑起这副并不轻松的担子。 由于篇幅、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只能挑选我们认为较有价值的或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我们希望推介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不排斥一些发表时间较早但依旧给人启迪的作品。若非情况特殊,我们会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不言而喻,译文的信、达、雅,将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指出,我们寄予这个小小的刊物上的理想,并不仅仅是成为攻玉之石。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劳动,让国际欧亚学者体会到中国学者对他们研究成果的尊重和热情,使他们转而更加关心中国的欧亚学研究,进而为开展欧亚学的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向的借鉴毕竟还是消极的,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合作必将成为潮流。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本刊成为一座桥梁,起到一种促进沟通和理解的作用。 译介中外交流史典籍,荟萃欧亚学前沿成果 。本书是专门译介国外欧亚内陆史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目的是通过精通各类外语的专业译者的努力,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所发表的重要文献和最新成果。其所收录的译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外学者的学术文章,或介绍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史料上的新发现;各篇文章的译者多为具备深厚历史学、考古学基础的学者,很好地满足了学术文本的翻译要求。本辑《欧亚译丛》(第八辑)共收录俄、日、英美等国学者的13篇欧亚研究主题的论文成集,涉及粟特、突厥、蒙古等历史领域,多篇围绕费尔干纳古国,分梳大宛古史,稍具专题感。选文注重学术价值和代表性,又兼顾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性,期望能对中国欧亚研究学者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编集比较能体现余太山、李锦绣两位主编者的兴趣、视野和学术判断,作者的研究专长和能力,信赖主编的眼光,译者多为历史学、考古学专业研究者,译文质量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