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作者简介
"邱淑惠 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硕士、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历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主任、《幼儿教育年刊》主编与国内外知名期刊审查委员。 邱淑惠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认知发展、亲职教育、幼儿学习成效与科技应用,著作众多。她开发多项幼儿评量工具,包括《学前幼儿语文评量》(2017)。 "
内容简介
"“自我”与“我们”的拉扯 她希望下班回家,两人能一起喝杯茶,谈谈今天过得如何;他想坐下来,好好看新闻。她想假日两人去户外走走;难得放假,他想跟朋友去打打球。 他觉得生活重心应该放在事业上;她注重家庭生活,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他不是不想跟她相处,他只是希望在婚姻生活中,仍有各自的朋友,能保有自己喜欢的活动;她不是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只是希望两人能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朋友。 双方有各自的期待。对两人相处,双方放的比重不同。如何取得平衡? 人在关系当中,一生都受两种力量拉扯:一股力量,让人想成为独立的“自我”(individuality force),做自己的主人;另一股力量,则是让人想要与他人联结成为“我们”(togetherness force),寻求归属和认同。从理想上来说,这两股力量可以不必有冲突,或者这两股力量的拉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现实中,这两股力量却经常剑拔弩张。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成为“自我”或“我们”的这两股力量的展现,有不同的样貌。“自我”与“我们”的拉扯,不只是在伴侣之间才有。原生家庭如何支持“自我”的成长,形塑“我们”之间的应对,也会影响个人与伴侣的相处方式。 “自我”的成长 孩子在不同年龄,对“自我”的追寻和“我们”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比重。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自我”的意识,完全仰赖他人照顾,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婴儿的母亲。此时,母亲与婴儿虽然是两个个体,但“我们”的情绪是融合的,双方的情绪都受对方牵动。母亲的情绪受婴儿的哭闹、嬉笑和生活作息影响。母亲的情绪也影响婴儿的情绪系统,包括婴儿的血压、心跳和身体中压力荷尔蒙的浓度。母亲的忧郁情绪,甚至能影响婴儿的大脑发 育,让孩子胆怯、退缩、被动。此时的婴儿主要受情绪系统支配,感觉系统与理智系统仍在萌发当中。 受到良好照顾的幼儿,开始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我的”“我要”等出现在两岁幼儿口中时,则显现出幼儿对成为一个独立“自我”的渴望。虽然如此,两岁幼儿对母亲的情绪依附仍然强烈。两岁幼儿被送到托儿所看不到母亲,情绪失控不能自已,母亲在一旁偷偷担心不忍离开,就是一种情绪融合的展现。 二至六岁的学龄前幼儿,感觉系统迅速成长,需要成人协助了解与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例如:姐姐生日有礼物,我也很想要她的礼物,我不高兴的感觉原来叫作“嫉妒”。 儿童时期,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及控制,学习“感觉”与“理智”的权衡,学习遵守社会规范。例如:父母不满足我的需求(感觉),不代表不爱我(理智规范)。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则是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及负责的“自我”,以及学习在家庭之外如何适当与他人建立“我们”的联结,练习在“感觉”与“理智”之间取得平衡。例如:面对朋友的勉强,可以选择顺从(感觉)或适当地拒绝(理智),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从理想上来说,如果家庭能支持个人的“自我”发展,个人的自我就能由婴儿时期的完全受情绪主宰,发展到幼儿时期的辨认感觉,再发展到儿童时期的萌发理智,至青年期逐渐成长为不受情绪、感觉主宰的自我。这个理想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原生家庭的互动——能否适时放手,在适当时期给予该时期所需的支持。 如果父母能渐渐放手,给孩子追寻“自我”的成长空间,一个青年应该有能力为自己做主,能觉察自己的感觉与理智,并能在与他人相处的“我们”之间学会有时适当妥协、有时坚持自我,拥有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理想状况中,个人在追寻“自我”和“我们”的两股力量当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平衡点。 家庭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与孩子的情绪联结过于紧密,父母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放手,于是阻碍了孩子发展成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孩子年幼时,这种状况运行还不成问题,就如圣凯和圣凯妈的情绪融合,圣凯妈将圣凯视为生命重心,以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年幼的圣凯照顾周全,圣凯也习惯依赖母亲。但随着孩子年纪渐长,这样相互依赖的情绪,容易使孩子养成受情绪掌控的习惯,当孩子在生活中任性肆意而为时,情绪 化的父母也很难适当管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都受情绪掌控。等孩子进入学校,情绪化的反应无法符合社会期待,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父母无法随着孩子成长而松绑与孩子的情绪联结,强加自己的期许在孩子身上,也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将双方推往彼此厌恶又互相依赖的方向。例如:圣凯妈无法放手,限制圣凯在外交友;圣凯情绪性地拒绝母亲干涉,与母亲冲突不断,却又相当在乎母亲对他的态度。这样纠缠,父母无法尊重孩子的感觉和想法,自然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与想法,同样也无法让孩子发展出能理性思考的自我。 “症状”是焦虑的出口 当慢性焦虑在家庭内升高至一定程度,焦虑会找到出口。这个出口可以是在某段关系中或某个人身上:焦虑在某段关系中找到出口,关系中可能出现激烈争执、夫妻离异或外遇等现象;焦虑的出口在某个成员身上时,这个人可能在身体、心理或社交上出现障碍。一般人称这些现象为“问题”,而鲍文则称之为“症状”,以强调这些现象不是导致家庭情绪系统失衡的“原因”。这些现象是讯息,让我们知道家庭情绪系统因承受过多焦虑而失衡。 家庭情绪系统失衡最根本的源头,是家庭成员自我分化不足,又遇上不利环境,导致焦虑升高,产生症状。换句话说,夫妻冲突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症状,它是夫妻面对不利环境产生焦虑后,不自觉采用互相指责的方式,企图解决自己的焦虑,由于行为欠缺理性思考,反而让焦虑在夫妻间相互感染、震荡、扩大。 可以河水比喻蔓延的焦虑。如果河水高涨导致溃堤,溃堤是河川系统失衡的症状,河川容纳的水量有限(自我分化不足)、天气骤变雨势加剧(外在不利环境),才是导致水位高涨的“原因”。有不利的“因”,未必会导致不好的“果”。水位高涨未必会溃堤,河川系统本身出现有问题的环节,才会引发溃堤。在家庭中,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家庭关系或成员则会出现症状。 症状会不会出现,受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以及家中焦虑强度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越高,整个家庭的情绪系统越健全,面对不利环境较能理性处理,相对不容易产生慢性焦虑。即使产生慢性焦虑,自我分化程度高的家庭成员对焦虑的忍受度也比较高,焦虑水平比较不容易超过家庭成员负荷的上限。 如果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低,成员互动受情绪主导,焦虑容易因不利因素而飙升蔓延,再加上自我分化程度低的成员对慢性焦虑的忍受度也较低,过多的焦虑很容易超过某个家庭成员能承受的上限,焦虑因而在他身上引发崩溃,使其出现症状。 以品萱先生与公司异性同事互动密切为例,面对不利因素,夫妻激烈冲突的症状会不会出现?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不依赖伴侣得到安全感,较能信任伴侣,比较不会视之为压力,即使有所怀疑,也会采取较理性的方式沟通,试着了解事实或是幽默地表达自己的“失落、不安”;如果伴侣的自我分化也相对成熟,他会理性说明、同理并抚慰她的担心。如此,焦虑不至于扩大,自然也不会出现家庭情绪系统失衡的症状。 相对地,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人,依赖伴侣填补自己渴望亲密的需求,期待伴侣带给自己幸福,感情脆弱且缺乏安全感,容易将伴侣与公司异性同事互动密切视为压力,伴随而来的嫉妒、失落、怀疑,让焦虑飙升。她面对焦虑时的本能反应可能是指控先生“搞暧昧”。如果先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不高,面对指责的反应可能是生气、斥责,这会让她的焦虑更加扩大,出现更多指责。恶性循环之下,焦虑更容易泛滥溃堤,夫妻激烈冲突可能成为常态。 …… " "1. 以华人案例诠释美国家庭咨询大师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指引个人自我成长的理论。当个人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谐相处,也可以改善职场和朋友圈等其他场域的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2. 鲍文家庭系统理论是通过长年对家庭的研究,归纳出所有人类关系普遍存在的样貌。一旦你能够看懂这些关系样貌,你将更有机会摆脱这些关系样貌的无意识牵引,借由自己的努力,将关系提升到更为成熟的境界。 3. 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邱淑惠所著,美国加州专业心理学院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在台运用与研究中心负责人江文贤审定 4. 引导深处困境中的你我,解开原生家庭羁绊关系,获得自我疗愈和安全感,改变不良身心状态,让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在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伴侣关系中保有健康快乐的自我。 5. 带领读者抛弃过于简化的因果线性思考,进入家庭系统思考的多元观点,发现更多处理家庭问题的可能性。 6. 每个章节最后设有问题反思,可帮助读者觉察并面对关系议题,检视个人的家庭、伴侣和自我的关系,如同进入咨询的对话历程,迈向成为更好的自己之路! 7. 本书以案例故事深入浅出地介绍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读来浅显易懂,使读者感同身受的带入,让在家庭中身兼数职的你我逃离枷锁,重新找到那个“称职的我”和“真正的我”! 8.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场域,作者从幼教专业角度看到许多孩子问题的根源──家庭入手,尝试引领读者找到解开家庭羁绊关系的良方。 9. 32开双封设计,内文采用轻型纸张,护眼,适于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