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南隅:福建词坛研究

日出东南隅:福建词坛研究
作者: 王敏|
出版社: 北方文艺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1.69
折扣购买: 日出东南隅:福建词坛研究
ISBN: 97875317627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福建词坛的地域文化特征 文化是文学的土壤和源泉,影响着文学的产生和发 展。同时,文学可以反映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和审 美,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词坛的产生、福建词学的发展,也是生长在福建地 域文化基础之上的,福建地域文化不仅衍生出福建词坛 ,塑造出福建词坛的品格,还影响着福建词坛的走向与 兴衰。 第一节 山海为怀:福建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多山”“滨海”抚育了福建地区的海洋文化。福 建向有“东南山国”之称,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平地少,耕地面积甚少。而 且福建省四周崇山峻岭,阻隔了与浙江、江西、广东的 陆路交通,交通十分不便,缺乏与其他大陆文化的交流 、融合。然而,多山也有其意义,不仅保障了福建物种 与资源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福建的“山”使得福建 的水系相对独立、完整,使得省内的生存空间相对独立 ,这对于八闽大地形成和保存相对独立的生存方式与文 化特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福建靠海而居,“闽在海 中”,“以舟为车”,加之地狭人稠,因而福建人不得 不“以海为田”,向东面的大海讨生活。幸而福建的海 洋自然条件较好,海洋资源较为优厚。其不仅海域面积 广阔,海岸线漫长且曲折,海港众多,而且水产资源丰 富,并在悠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福建 的海洋文化性表现在以海为田,海洋给福建人的生存提 供了基本物资,福建海洋渔业不断发展,树树悬网,家 家捕鱼,真是“地咸耕地少,海熟抵岁丰”。生活在多 水的地理环境中,过着讨海的生活,也使得福建人擅长 造船、航海,“海舟以福建为上”,闽人深谙水性,熟 知海路,“竞相率航海”,使用船舶来征服水、利用水 ,从而更进一步进行海上贸易。福建人的商业贸易带有 很强的海洋性、外向型特征,他们跨越“黑水沟”,过 台湾、去东洋,闯荡东南亚,也连接起中国和西方,“ 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同时,海外贸易不仅引发福建 “市井十洲人”的外商云集景象,也促使福建人出国移 民,闽籍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福建的海洋文化性不 仅体现于福建人的生活、生产之中,也形成了福建人的 海洋文化性情。 海洋的吹拂、海洋文化的熏染,造就了福建人的文 化胸怀,即放眼全球的视野、胸怀社稷的情谊以及海纳 百川的气度。这在唐前表现为本地闽越人对入闽的中原 人接受、融合。在宋元表现为海丝贸易,外族商人在福 建落地生根,多种文化融合。在明代,海洋既是闽人抗 倭的战场,也是闽人漂洋渡海的生意场。在晚清民国, 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原人、内地 人接触新事物较少,又因传统观念深厚,而持更加传统 、保守的姿态,抱残守缺者更多。而福建人面海而居, 下海出洋,更容易形成宽广博大的海洋文化胸怀,从而 对新事物更能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海洋也造就了福建滨 海居民的乡土情怀,即爱国爱乡。福建人居于海滨,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