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74
折扣购买: 刘更另(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
ISBN: 9787511632692
三辍学 不畏难 磨砺终成才 旧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在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国人民处在饥寒 交迫、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在湖南桃源,刘更另的 家乡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1929年2月,刘更另出生在桃源县茶庵铺乡竹老 铺村的一个小山冲里。这个村隐藏在古老幽深的湘西 大山深处,远处的高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一峰欲 断而一峰又起,丛山围绕,郁郁葱葱,古木参天,这 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寨。遥望远处,仅有一条弯曲 的小路往外延伸,就连到最近的茶庵铺赶集也要走十 来里(1里=0.5千米。下同)山路。这是一个地地道 道的农民家庭,靠着祖上几代人辛勤耕耘,到刘更另 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六七亩(一亩≈667平方米。 下同)耕地,加上林地,算上来也有20来亩,还有3 间木质结构的瓦房,加上猪牛栏和杂屋共10多间,构 成一个单户人家的小院。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一个 自食其力的人家。 刘更另从小就喜爱读书。3岁就跟随母亲读《三 字经》。他天资聪颖,又为独苗,成为祖父母和父母 的掌上明珠。他说自己的名字是一个老先生取的,叫 刘赓麟,依据“麒麟起有神人出”之传说,意思就是 “麒麟多富贵”。 刘更另的祖父刘荣五、祖母全玉梅都是文盲,母 亲龙凤芝仅读过3年私塾,父亲刘爱谦相当于中专文 化。因此,父母亲在当地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到了刘 更另这一代,送子读书,望子成龙成为一家人的唯一 希望。1936年年初,刘爱谦将自己7岁的独生子刘赓 麟(即刘更另)送到茶庵铺读私塾。这个私塾,只供 刘家宗族子弟读书,总共不到10人,塾师何有志,上 午教《三字经》识字,下午教写字。何先生教书很认 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整天陪同学生一起识字、 写字,一丝不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位于桃 源县西南部、常德市的边贸重镇之一的茶庵铺,也受 到局势动荡的影响。由于时局非常混乱,社会动荡不 安,且茶庵铺私塾离刘家竹老铺庄有10多里山路,来 回很不安全。加之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而何先生年满 70,体弱多病,为了躲避战乱,唯一的一所私塾也停 办了。 1937年12月,8岁的刘赓麟第一次辍学回家,只 好在母亲管教下,补习国文。母亲还教他选读四书五 经,这些均为儒家经典。因此,刘赓麟开始接触儒家 文化思想,记住了许多格言警句。还好,除了跟母亲 读四书五经外,他还跟本族70高龄的老先生陈凡英学 国语和古文,练习书法。 1938年春,为了让刘氏子弟继续读书识字,刘氏 族人长老商议,将老祠堂改为天禄学堂。刘赓麟已经 9岁,在家休学一年多后,再次获得重新入读天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