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淡定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子佳、程淑等。原籍浙江杭县,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梁实秋少年时就读留美预科的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留学归来后,梁实秋在复旦大学、中国工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任职。1940年起,梁实秋以重庆北碚寓所“雅舍”为名,以子佳的笔名在朋友刘英士主编的《星期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雅舍”系列小品还在1944年昆明《中央日报·星期增刊》和1947年上海《世纪评论》上发表。 到达台湾后,梁实秋出版了《雅舍小品》、《实秋自选集》、《略谈中西文化》、《雅舍小品续集》、《看云集》、《槐园梦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著作。《雅舍小品》1949年在台湾出版后迅速发行至50多版,1960年时绍瀛将它译成英文,编为中英语文本,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远销北美和东南亚各地,据称目前已发行至300多版,创现代散文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梁实秋的信中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内容简介
排队:陌生人聚焦到一起便不肯排队 “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 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 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 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 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 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 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 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 、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 ,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 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 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 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 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意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 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 汪传》:“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 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 免于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 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 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我父亲如 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 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等到我们兴尽欲 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门口只有一个,进也 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于是 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也有不少 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 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 为了免于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 了出来。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 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 味。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惨惨觅觅 ,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 像是逛庙赶集。长年挤下去实在受不了,于是排队这 洋玩意儿应运而兴。奇怪的是,这洋玩意儿兴了这么 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 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学 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 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 多。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 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生活 习惯是可以改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 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 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 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 “嗖”的一声着着实实地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 后,他一声不响地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 改良许多。我对此事的感想很复杂。不排队的人是应 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拿着鞭子 打我们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们自己人 就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 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 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觍颜说是“ 于法无据”。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 转,又何所据?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 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 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 常要排队听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 人也要排队。有一次要吃比萨饼,看门口队伍很长, 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古物展览,我参加过一次二千 人左右的长龙,我到场的时候才有千把人,顺着龙头 往下走,拐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龙尾,立定脚跟 ,不久回头一看,龙尾又不知伸展得何处去了。我仔 细观察发现了一个秘密: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 排队占用一里,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里就足够。因为 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 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 多,紧迫盯人,唯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 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梗。其缘故之 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以我们的超 级市场而论,实在不够超级,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 折的日子,付款处的长龙摆到货架里面去,行不得也 。洋人的税捐处很会优待主顾,设备充分,偶然有七 八个人排队,排得松松的,龙头走到柜台也有五步六 步之遥。办起事来无左右受夹之烦,也无后顾催迫之 感,从从容容,可以减少纳税人胸中许多戾气。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 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 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 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 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 不顾身。 我小时候只知道上兵操时才排队。曾路过大栅栏 同仁堂,柜台占两间门面,顾客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 挤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 来办货的乡巴佬。他们不知排队犹可说也。奈何数十 年后,工业已经起飞,都市人还不懂得这生活方式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