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作者简介
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中国经济问题教授,中国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另著有《计划外增长:中国经济改革(1978—1993)》。
内容简介
二元转型 今天,随着中国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中国 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越来越趋同。 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相互趋于一致的趋势使中国越 来越容易让人理解。正如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渐渐与 其他发展中国家趋同一样,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正 在发生变化,也正在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挑战 趋同。在过去不长的时间内,中国面对的最棘手的挑 战是从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今天, 在最初的市场转型中遇到的困难都已经克服。在当今 中国,市场已成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体制。这样的 结果是,转型的挑战渐渐被发展的挑战所取代:必须 投资于人力技能和物质基础设施,必须创建有效的制 度,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些新的挑战现在依 然严峻,因为相比于之前的转型挑战,这些挑战更难 把握。事实上,中国的成功将取决于它创建稳定而有 效的制度的能力,取决于处理社会压力、升级人力技 术素质的能力。 今天,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尤其明显。事实上,在 中国当代历史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一直是一个恒定 不变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采取社会主义体制 ,部分原因是当时的领导人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 才是中国成为富强国家的捷径。“大跃进”和“文化 大革命”的灾难使人们对作为发展战略的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越来越失望,也使人们越来越相信,市场或许 是一种较好的发展途径。因此,为加速经济发展,中 国开始实施向市场的转型。从此,经济欠发达和转型 的双重挑战交织在转型过程的所有阶段。1978—1979 年,中国开始市场转型过程,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能 否获得关乎国计民生的商品,如粮食和石油,以及实 际上并不存在的基础设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并不 确信中国能够加速经济发展,原因很简单,人们并不 清楚有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有没有足 够的电力供工厂运行,有没有可以到世界市场进行交 换的充足的产品。所有这些基本的供给不确定性今天 都不再存在。中国事实上已经从早期的危机中走了出 来,并持续增加着增长的势头。在所有转型经济体的 转型过程中,中国独此一家维持——事实上加速了—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改变了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改变 了我们评价经济的标准。30年前,中国普遍存在的贫 穷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身处社会主义,贫 穷也可以“与我们同在”。今天,虽然中国仍然存在 极度贫困的1亿人口,但人们不再将其视为必然现象 ,也不再愿意接受贫穷这一事实。此外,转型在使几 乎所有中国人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经 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许多风险。现在,中国的城镇 正在努力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已经形成缺口的医疗保 险制度。中国的乡村人口在被拴在家乡的土地上时, 就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经济成长或医疗保险,现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