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纳河上的桥/新丝路文库

德里纳河上的桥/新丝路文库
作者: (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译者:高韧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9.05
折扣购买: 德里纳河上的桥/新丝路文库
ISBN: 9787532161782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德里纳河的大部分河道是在崇山峻岭间的峡谷和 悬崖峭壁间的深涧中蜿蜒穿过的。这条河所流经的两 岸,只有若干地段才是在较宽的盆地上渐渐变得开阔 起来。所以,河流时而在气候温和的一侧、时而又在 两侧,形成了适于耕作和居住的平原以及起伏的丘陵 地带。维舍格勒城就座落在这样的开阔地上。德里纳 河也恰在这里出现了急转弯,随后便从布特科悬崖和 乌扎夫尼契山形成的深邃峡谷奔流而下。德里纳河在 这里的转弯如此陡急,两侧的山峰如此峻峭,又如此 相距咫尺,竟宛若一块完整的巨石,而德里纳河水则 像是从阴森的墙壁中间冲溢出来的一般。然而,这些 山峰忽然移开去,遂又形成了一处不甚规则的扇形地 带,从空中俯瞰,其最宽处也不超过十五公里。 在德里纳河宛若从乌黑险峻山巅上一块完整峭壁 中间、以其碧波巨澜泡沫飞溅的磅礴之势汹涌而下的 地方,矗立着一座雕琢精美和谐、拥有十卜个大孔的 宏伟石桥。从这座大桥的起始处起,绵延起伏着一片 扇形盆地和维舍格勒小城及其郊区;一座座小村落散 布在山坳里;阡陌、牧场、李园纵横,田间小路、篱 笆交错,一片片小树林和一簇簇稀疏的阔叶林满山遍 野。所以,若是从远处遥望,从白石桥宽大洞孔中倾 泻而下的似乎不仅是德里纳河碧绿的河水,还有那阳 光明媚静谧富饶的辽阔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万物生灵 及其上方的南部天空。 小城的中心,连同市场、摊档都位于河流右岸紧 靠大桥的地方,部分在平原,部分在小丘上。大桥的 另一端,即沿河流左岸,绵延着马卢希诺平原,还有 分布在通往萨拉热窝公路两侧的郊区。因此,大桥不 但把萨拉热窝公路的两端连接,而且也把小城和它的 郊区通通衔接了起来。 其实,所谓“衔接”,就如同说——太阳早晨升 起,以便人们能够看见自己周围的世界,做他们所需 要做的事情;而晚间落下则是为了人们能够睡眠,能 够在日间劳作之后得以休息——一样恰如其分。因为 像这座大石桥这般无比精美的重要建筑物,即使在一 些十分富庶繁华的城市也并不多见。(过去曾有人说 :“奥斯曼帝国总共只有两座这样的建筑物。”)这 座大桥是德里纳河整个中上游流域常年不断唯一可靠 的通道,也是连接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再经由塞尔 维亚进而连接土耳其帝国其他地区直至伊斯坦布尔的 这条大道必不可少的纽带。不过,像小城及其郊区这 一类位于交通枢纽和重要大桥两岸的居民点,历来都 注定会兴旺发达起来。 所以,这里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桥 两侧渐渐盖起了一幢幢房舍,居民点随之日益增多起 来。小城依赖大桥生存,也依赖大桥成长壮大,好像 依赖它自己生机勃勃的根一样。 (为了认清并充分了解小城的面貌及其与大桥之 间关系的性质,必须知道城里还另有一条河,也还另 有一座桥,就是尔扎夫河和河上的木桥。在小城边上 ,尔扎夫河汇人德里纳河,所以,小城中心,连同它 的主要部分都在这一大一小两条河汇流处的沙质尖楔 地带,而分散的郊区则位于两条河流的岸畔,即德里 纳河的左岸和尔扎夫河的右岸。这是个水上小城。不 过,虽说还有另一条河流和另一座木桥,“在桥上” 这几个字绝不是指尔扎夫河木桥说的,它是一座并不 美观又无历史故事的简陋木桥,除了供居民和他们的 牲畜过河之外,并无其他用途,所以“在桥上”永远 专指德里纳河大桥而言。) 大桥长约二百五十步左右,桥宽则接近十步上下 ,在桥的中段由于车道两侧建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平台 ,使大桥这一部分的宽度足足增加了一倍。这就是大 桥被称作“城门”的那一部分。换句话说,就是在上 端展宽了的中央桥墩两侧另外加筑了一道边缘。因此 ,在中央桥墩的车道两侧便各自构成了一座平台。它 勇敢、豪迈、端庄对称地伸向咆哮的碧波深水上空。 平台各长约五步,宽度也大致相同,而且像整座大桥 一样,也修筑了石头栏杆,但有所不同的是,它是敞 着的,没有盖顶。从市内方向走来的右侧平台称作“ 沙发”,它有两层台阶,周围设有座位,而栏杆便成 了“沙发”的靠背,台阶、座位和栏杆一律是浅色石 头,仿佛浇铸而成。“沙发”对面的左侧平台构造也 相似,不过没装座位,是空着的。在平台中央砌了一 堵比人还高的墙壁,墙壁上镶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碑, 碑上秀美地镌刻着土耳其塔里赫碑文。塔里赫是一种 表年体诗,共分十三节。它记载着建桥人的姓名和大 桥建成的年代。墙脚下有个小喷泉流淌,这涓涓细流 从石龙嘴里流淌而出。这座平台上常有个卖咖啡的老 板,他携带着自己的咖啡壶、杯子、常年不熄的火炉 和一个到对面平台给顾客端送咖啡的伙计。“城门” 就是这副模样。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