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哲学(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作者: 邢贲思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0.40
折扣购买: 哲学(精)/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ISBN: 978750009059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 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两条根本不同的 认识路线,它们互相对立、互相斗争,这种 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在斗争 中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常常通过十分复杂 的形式表现出来。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 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但唯心 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 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其社会根源 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的分离。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社会 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 的产物,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 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哲学 家的提高和理论化,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 学体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 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一 种客观精神或精神的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 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性的;物质 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的表现、产 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代表人物有 中国的朱熹(“理在气先”)、古希腊的柏拉 图(个别事物是观念的“摹本”或“影子”)、 德国的G.w F.黑格尔(自然是**理念的 外化,社会是**精神的体现)等。客观 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 化,看成是脱离并先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 而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它们偶 像化或神化。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常常同宗 教有密切的联系。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 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 的本原,是**性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 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 物,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认为人的思 想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而是自己的头脑 所固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王守仁(“天 下无心外之物”)和英国的G.巴克莱(“存 在就是被感知”)等。这种观点*后往往陷 入唯我论的*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心主 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上帝作为自己的膜拜 对象。在哲学**,尽管有的唯心主义哲学 包含了相当深刻的内容,反映了人类的抽象 思维在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如:中国的程 朱理学,某些佛教哲学,古希腊的柏拉图哲 学,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莱布尼茨哲学、康 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等,但是,从总体上说, 唯心主义对人周围环境的认识,对人的意识 同物质世界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哲学形成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发展过程。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的朴素 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发 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 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其发 展的某些历史阶段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 限,但在总体上,在对人所生活的周围环境 以及人的意识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上 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 唯物主义哲学的*初历史形态是朴素唯 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是:试图在某些一定的有形体中,在某些特 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 的统一。如:中国西**年的史伯认为“土 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管子》 书中以精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古印度奥义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水、 风、火,或存在、质料、自然等是世界的根 源;古希腊泰利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又 复归于水。他们都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 种或几种具体的、特殊的物质形式。这是由 于自然科学不够发展,人们往往用直观的方 法观察周围世界的原因造成的。P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