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的自我疗愈(治疗师聚焦)

助人者的自我疗愈(治疗师聚焦)
作者: (日)吉良安之|译者:李明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助人者的自我疗愈(治疗师聚焦)
ISBN: 9787552026900

作者简介

吉良安之 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教育心理学) 九州大学校园生活?健康支援中心教授 临床心理咨询师 著作: 『主体感覚とその賦活化』(九州大学出版会 2002) 『フォーカシングの原点と臨床的展開』(共著 岩崎学術出版社 2009) 『カウンセリング実践の土台づくり』(岩崎学術出版社 2015)

内容简介

本书到现在为止,以各类案例的形式介绍了治疗师聚焦。在这一章里,作为总结,笔者要扩展视野,以治疗师终身发展的观点,来谈一下如何面对治疗师后半生的课题。 治疗师前半生的课题,是在从事心理治疗的同时巩固自身作为治疗师的身份。之后,虽然也是一边积累临床经验一边确立自己的身份,但是治疗师人生的后半部分会迎来与前半生不同的课题,并不是说确立了治疗师的职业身份、能够自立,就万事大吉了。治疗师的后半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课题,需要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第一章已经讲到在持续从事治疗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常面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作为治疗师,这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事项。 笔者自己也是在进行这样的内部作业的过程中开发出治疗师聚焦的方法的。本章想介绍一下笔者在那个时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应对这些课题的方法以及笔者开发治疗师聚焦的心理契机。因为本章介绍的是笔者自身个人的经验,不知道这些究竟能够一般化到什么程度,如果其中有能供读者参考的部分那就属万幸了。 1.治疗师的熟练与来访者感受的接受、接纳 治疗师经过基本的训练后,随着许多心理治疗面询实践的积累和经验年数的增加会熟练或成熟起来。这是不错的、确切的。但是,资历经验的增长果真就意味着会直线式地使得临床治疗师更加优秀(对于来访者来说更加有效)吗?当笔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觉得仅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治疗师熟练的过程好像不够全面。 我们来比较一下,一个来访者与一个二十几岁的治疗师相处,和与一个五十几岁的治疗师相处会有什么不同。 二十几岁的治疗师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或许会有冒失或者理解不完全的地方。但是如果来访者感受到他的直率,觉得他是在老老实实地倾听和接纳自己说的话,这种相处方法也会产生很大的助人力量。 另一方面,五十多岁的治疗师由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有预见性,对来访者能找到抓住要点的应对方法。因此,相比较二十几岁的治疗师,更能够想出办法来应对各种来访者。不过,对于治疗师胸有成竹的姿态,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在什么地方会有疏远的距离感。抓住要点的谈话也许会给来访者一个印象,好像自己在被技术性地对付了一番,而不是在被淳朴坦诚地接纳。 新老治疗师这两者的不同应当如何来看呢?笔者认为,比较治疗师两者谁优谁劣的视点是不全面的。积累和运用临床经验确实能增强临床专家的力量。但是从来访者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与新老治疗师两者优劣问题不同的另一个层面。 从治疗师方面来说,从积累的临床经验中学习,努力成为成熟的临床专家,也就是说治疗师将自己认作是应该成长的存在,应该不断地为此而修炼。但是从来访者方面来说,“年轻的医生”“如哥哥(姐姐)般的存在”对于他们有着固有的魅力。这与经验丰富的“老练的医生”“如叔伯(阿姨)般的存在”所感觉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不是孰优孰劣,而是质的区别。 笔者想说的是,临床经验少的新手治疗师也好,临床经验丰富的资深治疗师也好,在来访者面前都处于同等的立场。虽然有质的差别,但是难分优劣。这里只有一个问题 :现在的自己能不能真的对对方有用? 所以,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有那个年龄段与来访者交往的方法,而五十几岁的治疗师需要去摸索和发现不同的交往方法。随着年岁的增长必须不断地探求。无论积累了多少经验,心理治疗工作也不会比以前更容易更轻松。具有性别、年龄及相应经验背景的“现在的我”与“现在在眼前的来访者”相会,双方便开始努力地相处交往。 心理治疗工作就是这样,即使积累了经验年资也要持续地摸索和探求。根据以前的经验也许能掌握探索的方法,但这并不代表探索本身。也许有的治疗师会对这种工作的难度感到苦恼,但是如果反过来看,这也是永远不会令人厌烦、永远需要修炼的工作。要长期持续这种工作,我们必须这样地看待和理解。 2. 治疗师后半生的人生课题 和上述相连,在治疗师人生的后半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课题。在这里想谈三个课题。 第一个是职场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会逐步增加。作为职场中的职业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所在的职场,随着年资的增长,逐渐地会被要求参与重要的个案,代表治疗师的立场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会得到担任重要职位的机会来协调和改善治疗师的职场环境。不过,一旦为这些业务忙得不可开交,与来访者直接接触的时间就少了。说不定会渐渐地疏离紧要的治疗师工作。一边要接受与年资相应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一边要继续治疗师的修炼,这是非常困难的课题。 第二个是由年龄增加带来的精力和体力的逐渐衰退。心理治疗工作除了游戏治疗外一般不大需要用到体力,所以人们也许会认为体力的衰退不会成为特别大的问题。但是心理治疗是要求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在面询的场合,须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来自来访者的语言、态度、氛围上,这样的集中中途不能中断。所以,要持续这种工作,充分的精力和体力是必需的。许多治疗师在用大部分工作时间做了面询后,不是都有相当的消耗感么?在抱病或者身体疼痛等情况下,更是对来访者难以集中注意了。在精力和体力随着年龄衰退的时期,要保持治疗师的力量并非易事。 第三个是随着社会地位的确立而来的松懈。这也是非常不易对付的劲敌。随着年资增长,会越来越被赋予社会上的立场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周围人们相应的敬意和关照,而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年轻时候的紧张感。年轻的时候,是带着不安和紧张感在工作的,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呀,能不能靠心理治疗这个职业维持生计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地位和立场都得到了保证之后,紧张自然地放松了下来。这样的松懈会使人感到心情不错,但又似乎产生了不能安心的奇妙的不完全感、目标意识淡薄看不清前方的浑浊感,以及日子一天天过去但总觉得在什么地方缺了点什么似的空虚感。反过来说就是,自己内部的不安和紧张比以前减少了,而对此又产生了不安和焦虑。处于这个时期的治疗师,必须要直面自身内部产生的状况,寻找自己前进的下一步。 以上介绍的是笔者自身经验到的三个人生的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面对这些课题,随波逐流,被这些问题所具有的力量裹挟而行的话,恐怕治疗师的力量会急速地消减,之前自己努力摸索前进的道路上会杂草丛生,弄得不好的话,说不定向前、向后的道路自己都会迷失,结果进退两难地待在杂草丛中。 3.确保临床实践机会的重要性 上一节谈到,在进入治疗师人生的后半期,与来访者直接交往的时间少了,会产生逐渐离开心理治疗工作的情况。到了这个时期,担任的来访数量会减少。这虽然难以避免,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治疗师也必须尽可能地去确保临床实践的机会。很多老治疗师都会有这样的实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临床实践的机会不可缺少呢?让我们来思考一下。 这里我们把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必须具有的两种视线叫作“蚂蚁的视线”和“鸟的视线”,来探讨一下吧。所谓“蚂蚁的视线”,是像蚂蚁一样在视野不良的地面一边爬一边探索,以期发现心理治疗思路的视线。治疗师随波逐浪,顺着来访者每次的发言、心理活动以及情况变化起伏来探索前行的方向。根据意外的来访者的言行,对于之前的假设进行修正以加深理解也是常有的事。这种状况有点像蚂蚁在视野不良的地方前行,被眼前的石头或枯叶挡住了视线看不清前方。治疗师要在难以看清前方的情况下发现途径,预测下一步,据此对对方进行工作,然后观察对方对此的反应,预测再下一步,如此反复地作业。与此对应,所谓“鸟的视线”是像鸟一样俯瞰、巡视心理治疗的经过和临床上的问题的视线。这是居高临下的视线,不太受眼前的小石头和枯叶等的影响,可以说是审视整体图像以期抓住重点的视线。这种“鸟的视线”是在用“蚂蚁的视线”反复对来访者进行交往探索后逐渐在治疗师内部清晰起来的东西。起初模糊的来访者形象渐渐地鲜明起来,个案的图像浮现出来,对上了焦点,“理解这个来访者的关键好像觉得是在这个地方”。但是对上焦点的个案图像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设,应带着这个假设再来反复进行探索和交流,也许需要再次对假设进行修正。 笔者在开始积累治疗师临床经验之初,往往只会用蚂蚁的视线来与来访者交流,难以根据鸟的视线来描绘个案的整体图像。通过督导和内部研讨会等获得了指导,好歹总算确保了鸟的视线。被眼前的东西所摆布,始终只有蚂蚁的视线,可以说是临床经验尚浅的治疗师表现出来的共同倾向。在心理治疗工作中,以蚂蚁的视线(地上的视线)为基础来获得鸟的视线(空中的视线),再用获得的鸟的视线放到地面来进行探索,两种视线的往复运动是很重要的。往来于地上和空中,反复地进行假设和验证。 那么,资深治疗师处在什么样的状况呢?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指导职责的增加,进入了这个时期,上述两种视线中,用鸟的视线来进行的工作增加了。论文的执笔等就不用说了,为其他治疗师担任的个案发表意见、进行督导等也是以鸟的视线为主。与自己担任的进行中的个案相比,资深治疗师常常会感觉审视和把握其他治疗师担任个案的整体图像似乎要容易得多。然而,一旦临床的机会减少,用鸟的视线进行的工作增加,在不经意间,越来越习惯鸟的视线,也越来越难以亲自用蚂蚁的视线。 作为助人者,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不得不常常被卷入求助者的心理波澜之中,来不及消化理解的话,就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运用治疗师聚焦的技术,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体察自己在与来访者的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绪。这个过程不仅能疗愈自己,也能加深对来访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