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64.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上下)
ISBN: 9787512606937
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文艺学会《水浒》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食货金瓶梅》、《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等。曾在“百家讲坛”、“文化大讲堂”等节目中多次做专题演讲。
芙蕾失恋后,随随便便嫁给了个贵族青年马吉尔。以后又跟颓废派诗人 威弗烈有过一段恋情。她出入上流社会,同一位贵妇人争风头、闹义气。作 家的笔,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围。 芙蕾也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人,她的性格里打着爹爹索米斯的烙印。后来 她费尽心思,到底把约翰弄到了手。可心地诚实的约翰事后非常痛苦,觉得 对不住妻子,终于跟芙蕾一刀两断。 芙蕾彻底绝望了。正赶上她家失火,爹爹索米斯跑上楼去抢救那些名画 , 把它们从楼窗扔下来。芙蕾偏偏站在楼底下,想让画箱掉在自己头上,砸死 算了!当爹的不顾一切跑下楼来,把女儿推开,他自己却被燃烧的木头砸伤 , 不一会儿就咽了气。 高尔斯华绥写这六部书,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其间资本主义社会发生 了很大变化。写第一部《有产者》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作者对索 米斯这个只重金钱、不懂得美的资产者,抱着尖锐批判的态度。 后面的几部,则是那场大战以后的产物。大战使资产阶级元气大伤,作 者的态度也由批判转为留恋惋惜。——索米斯在最后一部里成了道德高尚的 慈父,他的身上哪儿还有那个铜臭熏天的“有产者”的影子呢? 高尔斯华绥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性。他说,他既不打算取悦读者,也不 想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只是客观地描写生活,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获得启 示。在他的创作里,不难看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影响来。他的作 品,也成了二十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真实而生动的兴衰史。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作品,还有《岛国的法利赛人》、《庄园》、《弗里 兰一 家》、《开花的荒野》等等。除了小说,他的剧本《银盒》、《斗争》、《 正义》 等,也都十分出色。 1932年,高尔斯华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牛虻》 爷爷停了一下,又说:“在英国的作家里,还有位‘墙里开花墙外香’ 的 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她的小说《牛虻》在本国不太著名,可在 咱们中国却是家喻户晓。” 沛沛说: “我记得曾跟爸爸看过同名电影,只是那会儿年龄小,看不 太懂。” “是这样,小说分成 两部分,前一部分讲一个 英国富商的儿子亚瑟,生 长在意大利。他的亲娘是 爹爹的续弦妻子,母子俩 受够前妻所生哥哥的虐待, 母亲就那么郁郁寡欢地死 去了。 亚瑟长大后,到神学 院学习。院长蒙太尼里把 他当亲儿子待。亚瑟是个虔诚的教徒,同时又秘密加入了反抗官府的青年意 大利党。在一次党内秘密集会上,他遇见了童年时的女伴琼玛。可他很快发 现,琼玛对党内年轻领袖波拉十分崇拜,心中不禁起了妒意。 对天主教徒来说,嫉妒是一种要不得的坏品质。亚瑟自愧自责,便在忏 悔时把自己的痛苦一股脑倾倒给神父——这会儿蒙太尼里已调到罗马去当主 教,听亚瑟忏悔的是新来的院长。 就在这天夜里,亚瑟被捕了;一块儿被捕的还有波拉——是新来的院长 出卖了他。亚瑟被释放了,琼玛来接他,听说波拉是他‘出卖’的,气愤地 打了他一记耳光,转身走掉了。 亚瑟昏昏沉沉回到家里,哥哥嫂子又闯进来,大骂他是私生子——他这 才知道,自己的亲爹原来竟是蒙太尼里!他也突然明白,娘活着时为什么总 受委屈。 教士都不是好东西!蒙太尼里是伪君子,新来的院长是官府密探、奸细 ! 亚瑟抓起榔头,打碎桌上的耶稣像,逃出了家门。人们在河边发现他的衣 物——他多半是投河自尽了。 小说的第二部分,已是十三年以后。意大利革命党人的圈子里,出现了 一个陌生的面孔——列瓦雷士。他是从南美洲来的。看着他那一脸伤疤和微 跛的右腿,就知道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琼玛这会儿依然是革命党内的积极分子。当年亚瑟的死使她受到极大打 击。她爹把她接回英国,不久她跟流亡英国的波拉结了婚。后来波拉死了, 琼玛又回到意大利,重新投身革命活动。 琼玛对列瓦雷士格外关注:他思想敏锐,文笔犀利,总在报纸上发表文 章,猛烈抨击教会。对蒙太尼里大主教,更是毫不留情。他用‘牛虻’作笔 名,大家就都喊他‘牛虻’。 从牛虻身上,琼玛总能看到一点儿当年亚瑟的影子。有一回,牛虻要去 发动武装起义,临行前答应琼玛,回来后向她透露自己的身世秘密。可这一 去,就再也没回来。 起义失败了,牛虻为了掩护同志,走在最后面。本来他完全可以突围, 可是一眼看见蒙太尼里主教出现在面前,他那持枪的手竟抬不起来,就那么 束手就擒! 严刑拷打和主教的劝说,都没能让他投降。而直至临刑,蒙太尼里才知 道眼前这个坚强的汉子,就是失踪多年的亲骨肉!一旦他没勇气跟儿子一 块儿逃走,只能痛苦地摆摆手,牛虻被送上了刑场! 十天后,琼玛接到牛虻死前写给她的信。信的结尾是一首他俩从小就喜 欢的儿歌:‘不论我活着,还是我死了,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而 蒙 太尼里主教呢?他又一次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没出刑场,他就疯啦! 《牛虻》作者伏尼契生在爱尔兰,长在伦敦,还曾到德国柏林学习过音 乐。她年轻时结识了不少外国流亡者,以后嫁给一位波兰革命者。她的作品 不多,这部《牛虻》是写得最好的一部。 她后来移居美国,死于1960年,活了九十多岁。在作家里,这位老太太 要算是长寿的了。” P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