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问法国红葡萄酒(关于法国干红的另类发现之旅)
作者简介
刘佳,“拉菲官网”中文版译者,巴黎名店侍酒师。
内容简介
Wine的三条家规——葡萄+酒精就是葡萄酒吗? 真假首先要看材质。小笼汤包如果个儿大又没汤,那只能改名叫大肉包 。如果不是用百分之百葡萄(汁)发酵制成,就不能当成葡萄酒叫卖。十几 年前的“半汁酒”用劣质葡萄酒或葡萄汁、酒精、水加香精色素等勾兑,一 无口味,二无营养,当年冠名“葡萄酒”只是出于时代原因。 原汁葡萄酒是“有馅儿的包子” 现在国内“半汁葡萄酒”已经不允许生产了,即使生产也不允许再挂“ 葡萄酒” 的名。不过还有很多“ 鲜汁葡萄酒”、“纯汁葡萄酒”、“原汁 葡萄酒”、“原浆干红”…… 汉语词汇的丰富,提供了多种冠名方法,却 也让人难明就里。 外语中的表述则简单明了又有概括性,无论是wine(英语),或者vin (法语),乃至德语中的we i n,俄语中的вино,葡萄牙语中的vinho ,西班牙和意大利语中的vino,不仅表述了“葡萄酒”的意思,而且这一字 眼已经包含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产品原料:必须是百分之百葡萄或葡萄汁; 第二,生产原理:必须是上述原料全部或部分酒精发酵而成; 第三,酒精度数:不得低于8.5度。 会说中文的法国人,见到“原汁葡萄酒”之类的名称会瞠目,就像他们 说“有馅儿的包子”会令我们觉得可笑一样。 为什么外语中只用一个字就能表述清楚的含义,我们用三个字却还是概 念宽泛以致概念杂糅?因为汉语中“葡萄”+“酒”的构词法很容易令人望 文生义地理解为:只要包含葡萄或葡萄汁、有酒精,就可以称为“葡萄酒” ,而不必问度数、不必问工艺,甚至不必问葡萄汁里是否掺过水。 这并非语言之过,而是我们缺乏葡萄酒知识的背景,先天认识不足;这 也并非买酒人知识缺失之过,而是某些酿酒人、卖酒人拼凑词语兜售概念, 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正身”的“鲜原纯”,这往往是所谓“高级葡萄酒”最 难于觉察的伪证。 名叫Wine的异数 法国人对vi n家教甚严,但并非冥顽不化。若与异族通婚,需要注明对 方身份。法属地中海岛屿上有家人除了种葡萄酿酒,还有大片猕猴桃果树。 某年猕猴桃大丰收卖不出去,只好混上少量白葡萄酿成酒试着叫卖。但叫什 么呢?想来想去起了个vin de kiwi的名字——猕猴桃葡萄酒。其实如果不 说破,多数人只道是有些奇特清香的“纯种”白葡萄酒。但是,对法国籍的 “酒”来说,只有百分百的葡萄身份,才能单独使用Wi ne或vi n一词来称 呼;若DNA已经不再纯正,便只能在前或后加上其他植物名字来做“定状补 ”。另有“核桃葡萄酒”,Vin de Noix (Noix即核桃)。生产者通常都是 买来现成的红酒当底子,将嫩核桃仁泡进去加香,所以叫“葡萄酒”还是名 正言顺。 放眼全球的“Vin”,也确实有跟葡萄根本不沾边儿的异数,比如喀麦 隆、肯尼亚、埃及等中北非国家的Vin de Palme,或Pa lm wine。字面直译 ,是“棕榈葡萄酒”,但原料来自棕榈树的树汁,和葡萄毫无关系。国际葡 萄酒组织一直抗议,终是徒劳。再比如亚美尼亚的特产之一“pomegranate wine”——用石榴汁酿成的wine,12、13度的酒精,颜色红润且对健康大有 益处,风行俄罗斯外加欧美数国,人们并不在名字上过于纠缠。 Shaoxing Rice Wine(不是Yellowwine)、Rice Wine成了英语中对黄 酒和白酒的习称,大家都明白中国人的传统国粹跟葡萄没关系,就不费力澄 清了。 P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