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20
折扣购买: 天潢真人朱载堉
ISBN: 9787534749278
戴念祖,资深科学史家,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曾任中科院科学史理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撰有《中国力学史》、《中国声学史》、《中国光学史》、《中国电和磁的历史》、《中国物理学史》、《文物与物理》、《物理和机械志》等著作10余种。主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物理学基础教程》等,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第五节 宗藩窘境 《明史·诸王传》弁言就亲王之荣耀、富裕写道: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 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薪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 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且看受 封亲王离宫赴长治之国的大典仪式: 王赴藩国之日,皇帝御奉天门,早朝毕,文武百官稍退侍立。皇帝降宝 座后,坐。赴藩之亲王穿冕服,由左顺门内引入,二人朝服前导,由东第二 桥上奉天门,至御前行五拜礼。帝赐王酒,王饮讫叩头。礼毕,帝起送至东 阶上,王叩头下。帝目送出午门,王复叩头。关门。帝返宫。百官不送,惟 先一日赴王府行辞礼。 由皇帝和文武百官出席的送别大典,似乎隆重、庄严,却显得冷漠、无 情。虽说“亲亲之谊笃矣”,其实,父与子、母与子、兄弟骨肉之间,从“ 关门”那一刻起,就难得相见了。宗藩条例如同一道道厚实大墙,将他们彼 此隔开、孤立起来。 除继位之嫡长子外,有明一代每位帝王及其子女都经历过如此大礼的痛 楚与悲伤。为了皇室的持续及共同利益,又不能不如此。明太祖26子,其中 两子(朱杞和朱楠)天殇,嫡长子朱标(懿文太子)早卒,其余23子皆得封王。 已封亲王中,谭王朱梓于洪武二十年坐罪,无子,国除。建文帝朱允坟是明 太祖长孙,朱标之嫡长子。建文帝在位时,封其三个弟弟为王。建文帝有二 子,未及封而靖难之役起,时太子7岁,莫知所终;少子2岁,在幽禁中长大 ,直至英宗复辟之次年(天顺二年,1458)才被释,时年已57岁。成祖朱棣4 子,长子朱高炽继位,子高燧(灯)不详何故未封,得封者二王。仁宗朱高炽 10子,长子朱瞻基(宣宗)继位,第四子瞻垠早卒,得封者八王。其中有第二 子郑靖王瞻竣,第三子越靖王瞻墉,第五子襄宪王瞻堵,第六子荆宪王瞻垌 ,第七子淮靖王瞻填(ao),第八子滕怀王瞻垲(封而未就藩,卒),第九子梁 庄王瞻增(ji),第十子卫恭王瞻埏(shan)。其后,明代各帝王与诸藩均为成 祖朱棣这一房族。200余年之皇朝更迭,子孙繁衍不胜其数,支庶庞杂犹如 枝蔓。 顺便说及“郑靖王”、“襄宪王”等名称之含义。在这些词的第一个字 ,如“郑靖王”之“郑”是封邑,“靖”是谥号,“王”是爵位;“襄宪王 ”,“襄”是封邑,“宪”是谥号,“王”是爵位。朱厚烷、朱载堉是郑靖 王之后,朱厚烷称为“郑恭王”,朱载士育称为“郑端清世子”,其中,“ 郑”是封邑,“恭”与“端清”是谥号,“王”或“世子”是爵位。朱载堉 生前为自己著作或奏疏落款为“郑世子(臣)载堉”。当他的名字传遍欧洲时 ,人们只知其为“王子载堉”,而不知其姓,也不知“郑”为何意。甚至有 误“郑”为姓者。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在其巨著《论音感 》中曾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个名叫载堉的王子”云云,竞不知其姓。 《明史·诸王列传》说:“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 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复,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而, 这些宗藩中亲王、郡王“徒拥虚名,坐縻厚禄”,而朝廷“防闲过峻,法制 日增”。自明中叶起,“法网之繁”,已非明初建屏藩之衷。“亲亲之谊” 只是史家之想像。如前所述,在关上皇宫大门送别新封亲王之后,父子、母 子、兄弟就再难相见。 按宗藩条例,凡遇万寿圣节(皇帝生日)、正旦、冬至三大节,亲王不得 进京庆贺,只在藩王府内行遥祝礼。如若送礼,差人不得过多,自备脚力回 还。留京时间不宜长。王府差人至京奏事,正德十一年定,只许膳宿于会同 馆,不许在外潜住,事完即回,违者照例发问充军;若有容其住歇并指称打 点等项,一经事发,问罪如律。嘉靖元年,规定王府差人役进京、带白条在 京填写盖章者,从重治罪。天顺五年又定,仅当“王从旧王府城经过,许出 相见,随即回府”。这是指藩王父子或兄弟相见之情。 为防“藩王先后谋不轨,遂设为厉禁,所以钳制之者无不至。”宗藩无 诏,不得进京;宗藩之间,不得往来探视。甚而出城省墓,亦需奏请,二王 不得相见。嘉靖四十五年(1566),禁宗室遣人久留京师。弘治中,周太后思 念其子崇王见泽,特召之。礼部尚书倪岳奏:自宣德以来,除襄王一人入朝 外,无亲王朝见之事。最后,还是不允许周太后召见。万历中,潞王翊缪年 少赴封地,他与神宗翊钧为亲兄弟,同为李太后所生。有一年,郑贵妃念其 亲生儿子福王常洵,欲不使他赴藩,借口李太后将过万寿节,待过节后再就 藩。此时,李太后亦说,吾儿潞王可否来京为吾过寿节? 宣德四年(1429),梁王瞻增就藩安陆。襄王瞻增就藩长沙,正统元年 (1436)又徙襄阳。他们是异母兄弟。在襄王自长沙徙襄阳路中,过梁王封地 安陆,兄弟相见,“留连不忍去。濒别,瞻塘恸日:‘兄弟不复更相见,奈 何!’左右皆泣下”。这次兄弟相见,大概瞒过了朝廷,而襄王瞻增与郑简 王祁镆之相见就不同了。 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北狩,太后召襄王瞻堵监国入京,路过郑简王 封地。时朱祁镆为郑王世子。当襄王“经新乡,祁镆不请命,遣长史往迎。 英宗闻之不悦,赐书责让”。 自宣宗以后,入京之藩王者惟襄王一人而已。太后、太妃欲见其子不得 ;国难、家难,亲王欲助者不能。明代宗藩之制,日久而弊日甚也。 以上所述本是人情常理在皇族内之景象,而诸亲王之后裔另有一番惨景 。只要看看宗藩人数之猛增及其贫富之状,就可想而知。 自明太祖封23子为王始,迄穆宗、神宗之际,之问200年,此时天下所 存者,大藩国(亲王级者)24位,郡王251位,镇国、辅国、奉国将军7100位 ,镇国、辅国、奉国中尉8951位;郡主、县君、郡君、乡君共7073位,庶人 620名。而未封、未名者,齐府之庶人,高墙、闲宅之庶人,尚未计入其中 。曾官刑部主事、员外郎的王世贞(1526~1590)曾预计,再过20年,“其丽 当不亿矣”。 另一个统计数字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宗人府玉牒所登记者,亲王 至庶人尚在的有19893人,而阳曲、永和二府,及南京齐庶人、建齐人未计 在内,后者不下千人。郡主、县主、郡君、乡君等共9782人。 又一个统计数字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作的。该年宗人府修玉牒大臣言 :“自亲王而下庶人,已书名者几三万位。又二十年,可得五万位。周府已 近四千位,韩府亦近千余位。” 从明太祖之23子,200年后为近3万人,人数之增真成几何级数之势。且 看,晋恭王第三子、庆成王济炫(xuan),有子100人,且皆长成,长子袭封 外,余99人并封镇国将军。每当全家聚会之时,个个都是高鼻梁,彼此竞不 能相识。庆成王之曾孙、端顺王奇浈(zhen)在正德年问又有子70人。子孙繁 衍之数,胜过葡萄串串。 宗藩子孙如此之多,除亲王及其嫡长子、长孙外,支系越远就越难度日 。宗藩条例规定,这些人除领取岁禄粮米外,没有任何生活出路。他们不得 考试入仕,不能从事农工商事。靠宗藩名分之俸禄,在奉国将军(第四代)以 下,子孙越多便越穷困了。 且看明初情况。洪武九年(1376),初定亲王岁禄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 ,绢、布、盐、茶、马草,各有支给。洪武二十八年(1395),更定亲王禄犹 万石,郡王只二千石,镇国将军以下,以二百石、一百石递减。亲王初封出 藩,皆帝王爱子,故岁禄外尚有别给,其后,嫡子孙袭亲王爵者,即世传其 产。至于亲王之支子孙,封为郡王,及镇国、奉国将军、中尉者,不能分此 私产,仅以岁禄为衣食。 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