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集(名家选集卷)/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别曾学士 曾学士:指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先居赣州(治所 在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府(治洛阳)。宋徽宗时为校书郎,高宗时历官 江西、浙江提刑。主张抗金,与兄曾开以反对和议被秦桧罢官。桧死,起 为浙东提刑,知台州。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待制,卒谥文清。陆游于宋 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十八岁开始从他学习诗文,本诗就作于是年诗人在 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读书时。诗主要表达对曾幾的崇敬仰慕之情。称曾 幾为学士,是因曾残曾任校书郎。沈括《梦溪笔谈》卷一:“集贤院记: 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用开元故事也。”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 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 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 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 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 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 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 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 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 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 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 他时得公心,敢不知所传。 新解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这四句写诗 人对曾幾的久仰之情。儿时:指儿童之时。按陆游从小好学,自称“我生 学语即耽(喜欢)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 故钦佩学问高深者,也在情理之中。儿时早闻曾之名,以为是千百年前的 古人,这是对曾幾很高的评价。既认其为学问高深的古人,所以才有第三 、四句:稍稍长大后,诵读曾之文,常常是把它们错杂在韩愈与杜甫的作 品中一起对待。韩杜编:指唐代诗人韩愈、杜甫的作品。 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这四句进一 步写对曾幾的仰慕。儿童时期的时时形诸梦寐,强化为对其学识人格的敬 仰,于是夜间做梦总会梦到他,但醒来时惟见升在半天的皎洁月亮。由于 见不到曾幾,自然心情怏怏,起坐之际惟有悲叹而已。辄:总是、经常之 意。三:状悲叹之多;亡繇缘:即“无由缘”,指想见而没有机会。 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这四句写作 者闻听曾即将过访的惊喜之情。轩:官员乘坐的轻便车。“高轩过”,用 唐韩愈、皇甫浞拜访李贺,李贺写了《高轩过》诗以记其事(见王定保《摭 言》)的典故。陆游在这里以韩愈、皇甫浞比曾幾,以示对曾的尊敬。第二 句承上句,写闻听曾幾即将到来的高兴劲——以至竟到了乐而忘食、喜而 忘眠的程度。这一切所为者何?不外欲当面聆听教诲以求指教之类,故第 三、四句自然就写曾矮到来时作者欢快的心情。“袖书”句,是说客人刚 到还没有下车,作者就拿着书急不可待地拜倒车前请求指教;拿书用一“ 袖”字,见出小孩子偷偷摸摸怕大人责骂的神态。“此意”句,则写自己 企求得到心目中的偶像的关爱。两句均写自己幼时神情意态,动作可谓传 神。 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这四句以己 之所识与曾幾之见识相对照,首句夸曾之学问,有如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 ,可谓无所不到,无所不知。以曾之学问对照自己,对一些书本的理解, 可谓小聪明式的妄自穿凿附会。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就极想见 到曾幾,认为这或许能改变自己学习上愚顽笨拙的毛病。少痊:少少治愈 意。九达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喻曾学问之无所不通;或指“九逵” ,指都城的大路,《三辅黄图》一引《三辅决录》:”长安城面三门,四 面十二门,皆通连九逵,以相经纬。”小智:小聪明。妄凿穿:主观随意 地穿凿附会。“所愿”句,表达自己愿望。瞻德容,犹言希望看到曾幾尊 贵的容貌。 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这四句前两 句写曾幾对诗人的循循善诱:公不以年少孩子的大胆议论为疏放狂妄,反 而委曲己身与之周旋。后两句则描写当年曾畿对自己的教诲所产生的语言 效果:其言所出,有如骑兵之阵云飞布原野,有如白日之清霜满铺山川。 骑气:出《史记。天官书》“骑气卑而布”,谓云气如骑兵之阵。原隰 (xi):泛指原野,地高者为原,势低者为隰。。匏系不得从,瞻望抱悁悁 ——这两句表达自己未能常随曾幾的遗憾之情。匏系:典出《论语·阳货 》:“子日……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两字常用以指留滞一处 ,未能出仕做官。瞻望:遥望、远望意。恫恫:心情忧闷的样子。 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贱贫未即死,闻道期华颠——这四句是自 谦,说自己头脑愚笨,学习得很慢。但即使贱贫到老,只要未死,就会以 先生之道为追求之总目标的。画石:出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 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句;刻楮:出《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 其君以象(象牙)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华 颠:头顶上出现白发,代指老年人。 他时得公心,敢不知所传——如果有朝一日得到您先生的真传学问, 怎敢不以您的弟子自居而将您的思想学问传下去呢? 新评 本诗表达对业师曾幾的崇敬之情,为现存诗人集中编年最早的作品。 诗歌围绕着对曾幾学问人品的敬仰着笔,先写闻其名而敬,再写读其文以 为准的;复写其人形象形诸梦寐,以“皎若月在天”颂所慕者的学问人品 ;再以不得见其人而深叹,接以闻听其人过访喜极忘食眠作进一步的思念 ——经过以上数层铺垫,诗人才正面写到曾的到来。与曾的面见,作者则 以“袖书拜辕”,当面请教、闻听教诲,如“九达衢”赞其学问;又写其 循循善诱的长者之风,再以不能长随曾先生作遗憾语。书之最后,以先生 学问文章为终生学习之渊薮作结。诗歌写得如清风徐吹,自然流畅,诗意 虽显豁但不失深蕴之内涵。 夜读兵书 题解 本诗作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时陆游居山阴。前一年,陆游参加礼 部考试,名列第一,因论及恢复中原之事触犯秦桧,被黜落回乡闲居。诗 人在本诗中自述自己研读兵书的体会,决心以身报国,为王前驱。但首次 尝试出仕受挫,又使诗人产生一种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新解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这两句对应诗题,从时间、空间两方面 写“夜读”。耿:映照之意。霜夕:犹言寒霜之夕;进人冬季,天气变冷 ,江南地区,夜间有霜。穷山二字,当由诗人感受而发:冬季草枯,北风 飒飒,再加夜间,孤凄难捱,故对环境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孤灯一盏, 发出荧荧之光,与夜间的满地白霜相互映照;尽山之内,空阒无声,当此 之际,诗人手捧兵书,细细研读,心中感慨油然而生,由此自然逗出下两 句。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如此苦读兵书为何?为实现自己的雄心 壮志也!生平志向究竟为何?志在边疆万里,为君王作先锋,扫平天下啊 !“执戈”句,出《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这两句承上,对“为王前驱”作具体描 写:作为一个“为王前驱”之“士”,战死沙场实为自己应尽之责,份内 之事,又怎能守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平安度日呢?妻孥:犹言妻子儿女。孥 ,指子女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这两句由“夜读”而抒发感想,言自己 不以功名利禄为念,为国杀敌,怎能保证就能功成名就?因为成就功名实 乃偶然遇合之事,如果现在就料其必成不免显得有点迂阔可笑。成功:指 成就功名。邂逅:原指人偶然相遇,这里实指功名取得的偶然性。逆料: 预料。政:同“正”。疏:迂阔可笑,疏于事理。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这两句由议论转入写景,并抒发感慨。 首句实写诗人夜读所闻:陂泽之地,鸿雁在那里因饥而悲鸣;岁月蹉跎, 一事无成,似乎是有意在欺侮自己这一介贫儒。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 鸿:鸿雁。贫儒:作者自谓。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这两句承上句“岁月欺贫儒”:可叹啊 镜中之面日显老相,当此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国耻难刷,人又怎能永葆 肌肤的丰满润泽?长肤腴:长久保持皮肤的光洁润泽。肤腴:指皮肤丰满 润泽。 新评 本诗抒发自己夜读兵书的感受。首两句直写夜读,重在渲染气氛。次 两句由夜读引出平生之志,实是对“夜读兵书”的一种解释。再下两句深 入抒发,又是对平生之志的一种补充。“成功”两句则内含自己读兵书非 为功名,实乃为国分忧之举,诗人之高风亮节于此可见。最后四句由眼前 所闻之景抒发自己的悲情,颇有时不我与,亟思为国出力之感慨。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