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ISBN: 9787506381055
曹远超,男,1969年生,湖北谷城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理事。撰写和发表过多篇与孟浩然相关的论文,长篇历史小说《孟浩然》(上下册)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多篇散文发表。
从鹿门山归来,孟浩然的心情反而变得平静了许 多。 过去,他曾胸怀一腔报国之志,意欲步入仕途, 好去匡正社稷,施惠万民。可是,当今皇上昏庸,就 算张柬之这样为朝廷披肝沥胆、为国家舍生忘死的贤 良忠臣,到头来还不是被贬居一隅,最后落得连在家 乡养老都不被允许吗?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当今昏庸之世,与其入仕混迹官场,还不如就像 东汉的庞德公那样,用蔽日林荫做盖,以石壁苔藓为 毯,日日和清泉流水做伴,天天与山鸟虫蛇为邻,到 鹿门山做个清静无为的隐士去。 这样的想法在孟浩然的心里一经形成,过去曾经 想要入仕为官的目标,便开始动摇而变得可有可无, 进而没有了必须拔得襄州府试头筹的预期和重压,孟 浩然的心情自然也就变得轻松平和了起来。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眼看着离襄州府试的时间只 有一个多月了。就在这时,又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情发生了。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七月,随着朝廷即将从 洛阳西迁长安,韦后、武三思为了将匡复李唐的勋臣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武三思秘密派人将写有武三思与韦后通奸、要将皇后 废黜的榜文,秘密张贴到市井繁华的洛阳天津桥一带 。然后,他们与御史大夫李承嘉秘密串通,诬陷说是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五人使人所为。李承嘉在皇 上李显面前,请求将此五人杀头治罪。 中宗李显虽然头脑昏庸,不辨忠奸,但是,他终 因念及张柬之等五人匡复李唐,功盖社稷,并且曾经 赐予他们铁券不死,’所以,没有同意对张柬之等五 人施与极刑,但是,却将他们五人定罪流放。张柬之 及其家里年十六岁以上的子弟,被皇上李显下旨,流 放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 张柬之自从五月离开家乡襄阳来到新州之后,每 日都在新州的家里深居简出,他把官任上的事情几乎 全部交给了下属们去做,自己毕竟已经是八十二岁的 人了,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情应该交给年轻人去做。 张柬之在家里也没闲着,他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 札记和诗歌曲赋,按照时间先后或类别顺序进行整理 ,一共编了十卷。他打算让人刻版翻印,连书的名字 都想好了,就叫做《张柬之文集》,他想在自己死后 ,能给后人留下点儿东西,同时,他也想让后人了解 他张柬之曾经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然而,七月里腥风骤来。 时年已经八十二岁的张柬之被戴上沉重的枷锁, 押入了牢狱。第二天,他就被当作犯人从新州押往泷 州,和他一起被押解的,还有他一家老小十余口。 已是迟暮之年的张柬之戴着枷锁,每日翻山越岭 步行几十里,加上岭南瘴气湿重,酷热难当,张柬之 再也撑不住了,他一头栽倒在与家乡襄阳远隔千里的 黄尘古道上。 匡复李唐的一代名相张柬之,带着深深的遗憾, 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躺倒在荒郊野外的黄尘古道上, 终年八十二岁。 天星陨落,九州同悲。 张柬之冤死在流放泷州途中的消息,在一个多月 后,传回到他的家乡襄阳,襄州襄阳人民沉浸在巨大 的悲痛之中。无数的襄阳民众汇聚到襄阳城内,他们 为蒙冤而死的张柬之烧纸叩头,当街上香。襄阳城内 ,一片悲咽。 离九月里的州府考试越来越近,眼看着就只有不 到半个月的时间了。这时,却传来了张柬之冤死在岭 南古道边的消息。 难道这样的朝廷,就是孟浩然想要效忠的朝廷吗 ? 在他的理想中,朝廷应该政治清明,为天下的百 姓共谋福祉。然而,面对韦后、武三思这群奸佞小人 把持的朝廷,忠义秉正之臣蒙受冤狱,趋炎附势之徒 青云直上。对于这样一个唯权力马首是瞻的一片混乱 的朝政,善于投机钻营者,必然大行其道。如此一来 ,有谁还会去考虑社会融洽、百姓生死? 孟浩然在心里,对国家,对朝政,感到深深的愤 怒和失望。 这段时间以来,孟浩然本来已经为即将参加的襄 州府试,做好了准备。并且他知道,凭着自己才学, 如果参加这次襄州府试,自己就能够去参加朝廷的进 士科举,但是,他觉得这样的考试对他来说,已经没 有什么意义了。 诚然,对于自己来说,选择罢试,就是在选择去 走一段命运多舛的苦旅。然而,个人的命运算得了什 么?为了国家的政治清明,必须得有人挺身而出,敢 于和那些奸佞之徒去进行抗争。哪怕自己的力量在强 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还有人心怀 大义,就能让那些邪恶势力胆战心惊。孟浩然要用自 己的罢试之举,来表达对国家朝政的愤怒和不满。 孟浩然没有想到,父亲听说自己想要罢试的消息 ,竟然会气得大发雷霆。在父亲看来,孟浩然县试高 第,孟姓一族的老老少少,哪个不是盼着他能考举人 、中进士,从而为孟姓一族光耀门楣?偏在这个时候 ,他却提出要罢试,他这样做,会让孟家的所有族人 都感到难以接受。 随着年事渐长,过了不惑之年的孟老爷,已经没 有了当年愤世嫉俗的满腔激情,在他心里,他只是盼 着已经夺得县试高第的儿子,能够科举及第,为孟姓 一族光耀门楣。因为在孟老爷眼里,就凭儿子浩然的 才学,他府试高第没有任何问题,只要往前再走一步 ,一旦进士及第,就会前路光明,一片坦途,他从心 底里不希望儿子浩然就此放弃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 当然,做母亲的孟夫人和做弟弟的孟洗然,他们想的 也和孟老爷大致一样。 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