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精)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精)
作者: (日)檀上宽|译者:王晓峰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精)
ISBN: 9787509776315

作者简介

王晓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 檀上宽,1950年出生于神户。京都大学文学部卒业,文学博士学位。京都女子大学教授。专攻中国近世史,著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朝专制支配史的构造》以及《东亚海洋圈历史的研究》(合编)。

内容简介

“中华”的世界 (1)中华与夷狄 “中华”的概念 自古以来,中国自称本国为“中华”。 所谓中华,就是居于天下的中心、拥有最优秀文 化的地区。居于东亚之首,广传文明,始终作为周边 各国、各民族领袖的中国人经常自信又自负地这样称 呼自己。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当中依然保留 着“中华”的字样,由此可见一斑。自秦始皇统一中 国至清王朝的灭亡,在中国大陆上演王朝兴衰更迭的 ,确实是曾居于世界之冠的中华帝国。 “中华”一词本身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也不 过是从东汉至三国时期出现的。此前,在西周(公元 前11~前8世纪)时期使用过“夏”“华”“诸夏”“ 华夏”“中国”“中州”“中土”等称呼。当然,这 些称呼并非指现在的中国全境或中华帝国,而仅指以 位于陕西的周王朝政权为中心的一定地域范围。一般 认为,周王室与同族、同盟各国之间相互产生的一种 强烈的一体感,逐渐催生出了这些称呼。 其中,“夏”源自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华” 则由“华美”转义而来,含文化优秀先进之意。概言 之,“诸夏”“华夏”都是彰显中国文化先进性的称 呼。 另一方面,“中国”“中土”“中州”则是表明 本国位于世界的中心,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提出的称呼 。周王室及其同盟各国自己命名为“华夏”或者“中 国”,旨在强调、尊崇自身文明的先进性,而俯视除 自身之外的周边各国或异民族。 两种概念范围的“华(夏)”与“中”最终相互连 接产生了“中华”的概念。“中华”无论在文化上还 是地理上,都处于世界的中心,进一步说,“中华” 成为规范世界体系的概念。此后,虽然“华”及“中 国”等称呼也一直在使用,但那始终是“中华”词义 的简称,或者说,并不是“中华”概念之外的其他含 义。 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 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中心的“中华”的观念,早在 “中华”一词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之 中。“中华”的词义本身虽分为“中”与“华”两个 部分,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浑然一体的,“中华” 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虽说“中华”是以周王朝为中 心的同族、同盟意识的产物,但也包含了很多对“中 华”以外周边世界的想象。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中华”的四方存在着被称 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夷狄”,将他们与“ 中华”区别开来,确保了中华世界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华思想”的世界观,其思想主体 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中国处于周边异民族的包围之中 ,在与现实存在的周边各民族长期接触、交往(包括 战争、对立、妥协、和平等)的过程中,把异民族贬 低为“夷狄”,并确认了中华世界的优越地位。正因 为“夷狄”的存在,“中华”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 所以,中华思想也可称为“华夷思想”。 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统一的过程中, 中华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最早的时候,中国 人虽然认为与异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太歧视 他们。直到战国时期以后,“夷狄”在儒家典籍中反 复出现,成为侮蔑的对象,受到低人一等的待遇。儒 家思想强调“华夷之别”,认为夷狄与禽兽无异,被 视为野蛮人.自此,“夷狄”的概念被确定下来。 假如仅仅是满足于区别与“夷狄”之间的差异, 那么中华思想也就仅仅是一种民族排除的理论,而也 许它本身也有那样的倾向。在世界上也存在与中华思 想类似的思想,如古埃及、古印度都有过类似的思想 。但中国与那些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设定了 “中华”与“夷狄”之间的差异,而且将“中华”置 于“夷狄”的上位,并将两者共存的世界提升为一种 思想体系。 而给予这种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巨大贡献的,无疑 就是助长“华夷之辨”的儒家思想。先假设存在这种 差别,然后再将其归纳成一种思想体系,这确实是强 调中国优越性的巧妙手段,但必须承认,中国为处理 与周边民族的现实关系而架构的“中华思想”,在当 时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