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的进击之路

网络微短剧的进击之路
作者: 王冰冰|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6.17
折扣购买: 网络微短剧的进击之路
ISBN: 9787547326220

作者简介

王冰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双创”博士。主要从事中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著有《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新文学史料》《学术前沿》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网络微短剧的美学特征 网络微短剧的迅速崛起,成为继中国网络文学繁荣 世相的又一“世界文化奇观”,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入局 者,市场份额急剧增长,大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对微短剧的 特征、形态、价值等问题做了专门研究。然而,如果只 是将微短剧局限于影视内部研究,就会忽视微短剧的“ 泛文学”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短剧实质上就是 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升级和内容降级,承继了网络文学的 审美特征、叙事优势,并借助其自身特殊的媒介属性, 在“内容装置”“爽感文化”“叙事模型”“伦理之维 ”等方面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审美属性:“装置性”艺术与“流俗化”美 学 费瑟斯通曾指出:“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 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 文化的接受。”[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 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20。微短剧的最根本特性就在于其以“内容拼贴 ”与“故事嫁接”来完成“高速叙事”,并在“加速美 学”中采取隐与藏的策略,从而激发“上瘾”消费的逻 辑闭环,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装置”效果和流俗 化审美新质。 一、从后现代主义出发的剧场装置 当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等大家举起反传统、反理性的 大旗时,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宣布了前者的破 产,并从中汲取思想的养分,对自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以来的原有话语体系进行反叛。在既有的运行机制下, 想象权力的建构无法超出它自身,这种局限性犹如潜在 的慢性死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主义对社会技术的 忧患与洞察又充满睿智,其对象作为客体依旧自在,并 且为当代人带来愈来愈逼仄的生存困境。在这种强烈的 矛盾下,后现代主义怀揣着直面恐惧的勇气,最终选择 在土壤之上批判性继承,并试图达成对现代性和被动性 的超越。而后,在这具“倒塌”的腐木里,崭新的花叶 纷纷带着尖刺,危险而妖冶,这是文学丛林历史上的第 一朵玫瑰。 简单来说,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在于:批判现存观念 的绝对反理性、提倡多元论和保留不确定性。其反理性 的话语范式取消了古典的主体性视角,同时也放逐了真 理、价值和历史本身,并将人的主体安置在意义与对象 之间,基于此,一切传统主体下的规训都将在戏谑中解 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生成式的先锋精神,它同时具有 虚无和包容的特性,为开放阐释和差序妥协提供了依据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时代预设的人性投影,尽管技术 变革日新月异,但时代迭变并未如期而至,人们不得不 从加速之余抽身,开始找寻安放自身的文化和精神所在 。 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奇遇》首映的声明中说到,现 代人生活的世界没有匹配科学技术所必要的道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