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俄苏美学(上下) 共两册

重估俄苏美学(上下)  共两册
作者: 凌继尧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4.30
折扣购买: 重估俄苏美学(上下) 共两册
ISBN: 9787550044579

作者简介

凌继尧, 1945 年生,1962—1968 年在北京大学读本科,1978—1981 年 在 北 京 大 学 读 研 究 生 , 师 从 朱 光 潜 先 生 ,1981—1994 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中文系任教, 1992 年被评为教授,同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4 年调入东南大学,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项,翻译、出版著作十余种。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数次。

内容简介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特殊性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10、20年代在俄苏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流派。 一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 “学派”一词的英文为school,德文为Schule,法文为école,皆源于希腊文skhole一词。按照形成的原因,学派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师承性学派,如柏拉图学园派;地域性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问题性学派,如心理分析学派。它们之间也有交叉,如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既是地域性学派,又是问题性学派。《辞海》把“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指的是师承性学派。《当代汉语词典》把“学派”解释为“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等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指的是问题性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在莫斯科语言学小组(成立于1915年)和彼得格勒诗歌语言会(成立于1916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重视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诗学问题,并从诗歌研究扩展到散文理论和文学史方面的研究,着重探讨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变。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是彼得格勒诗歌语言会创始人,雅各布森(1896-1982)于1915年发起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并与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密切合作,形成彼此呼应的形式主义学派的两大支脉。 什克洛夫斯基在1913年12月31日夜间在一次诗人集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派在语言史上的地位》的长篇报告,报告结束时,已是1914年1月1日凌晨。这篇报告构成了次年出版的小册子《词语的复活》(1914)的基础。在这篇报告中,什克洛夫斯基初步表达了后来被称为“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观点。 准确地确定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活动的时间,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只能极其相对地说,什克洛夫斯基的小册子《词语的复活》和自我批评的文章《学术错误志》(《文学报》1930年1月27日)大体上标志着这个学派的产生和终结。然而事实上,在1930年后,这个学派的大部分代表仍然积极地从事研究,在许多年后完成了在这些年代就业已开始撰写的学术著作。 “形式主义学派”、“形式主义方法”、“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者”这些概念在大部分场合下指的是团结在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国立艺术史研究所和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周围的青年文学理论家。《词语的复活》问世的1914年可以看作为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诞生的日期(关于它诞生日期的第二种说法是1919年,不过更确切地说,这是它“再生”的日期,1919年10月21日《艺术生活》报道了这件事)。参加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的有什克洛夫斯基,特尼亚诺夫,托马舍夫斯基,波利瓦诺夫,雅库宾斯基,勃利克。1919年,艾亨鲍姆也参加了这个组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曾在彼得堡(彼得格勒)大学温格罗夫主持的普希金讨论班学习过。莫斯科语言小组出现于1915年。其成员有雅各布逊,别尔恩斯坦,博加特廖夫,勃利克,维诺库尔,日尔蒙斯基,彼什科夫斯基,波利瓦诺夫,索科洛夫,托马舍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什彼得等。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作家、诗人也经常参加他们的会议。 当时,全国有很多学术组织,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几个组织的成员。1920年成立了国立艺术史研究所。诗歌语言研究会和莫斯科语言小组的许多成员——恩格尔加尔特,特尼亚诺夫,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托马舍夫斯基,维诺格拉多夫,巴卢哈特依,古科夫斯基,都积极地参与了研究所的工作,形成了研究所“年轻的一翼”。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有人归入形式主义门下。但是,很难说这种方法的拥护者之间有某种统一的组织联合。 俄国形式主义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理论或美学学派,它符合学派形成的四个条件:第一,具有领军人物和核心成员。俄国形式主义的领军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各布逊,核心成员很多。这一流派的直接继承者、国际上著名的苏联塔尔图符号学派在编选的形式主义文选(切尔诺夫编《文学理论文选》第1辑,塔尔图1976年版,这是诸多俄国形式主义文选中很好的一个选本,本章部分地采用了这个选本的观点)中,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学派9名最重要的代表的生平。他们是: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雅各布逊,特尼亚诺夫,托马舍夫斯基,普罗普,雅尔霍,维诺库尔和勃利克。我们认为,在这9名代表中,前3名尤为重要。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是饱学的宿儒,而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什克洛夫斯基出版标志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诞生的《词语的复活》时21岁,雅可布逊发起成立莫斯科语言学小组时19岁,日尔蒙斯基加入莫斯科语言学小组时24岁,特尼亚诺夫参加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时20岁。至于艾亨鲍姆,他参加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时28岁,已经是年长的了。 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是俄国形式主义方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最著名的散文理论家。曾就读于彼得格勒大学语文系。1920年任艺术史研究所教授。他早期的主要著作有《艺术即手法》(1917),《情节分布的拓展》(1921),《文学和电影》(1923),《词语的复活》(1924),《散文理论》(1925,1929年第2版)。对艺术本文结构的研究给他带来世界性的声誉。1930年以后,他屡次批评形式主义方法和自己以前的学术遗产。 雅各布逊(1896-1982)是现代杰出的语文学家和符号学家,莫斯科、布拉格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创始人之一,在语文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14年毕业于拉扎列夫东方语言学院(1921年起改名为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1年移居国外。先后在莫斯科、布尔诺(捷克)、哥本哈根、奥斯陆、乌普萨拉(瑞典)、纽约等地的高等学校任教。后来成为哈佛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和普通语言学的教授,并在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学。他早期的主要著作有:《俄罗斯最新诗歌》(1921),《战争和革命年代俄国的斯拉夫语文学》(与博加特廖夫合著,1923),《论捷克诗歌(主要与俄罗斯诗歌对比)》(1923),《文学和语言研究问题》(与特尼亚诺夫合著,1928)等。以他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成为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产生了有力的影响。 艾亨鲍姆(1886-1959)是形式主义学派的“官方”理论家,形式主义者在一切重要的论辩和争论中的代表。191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919-1949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他于1919年发表的《果戈里的<外套>是怎样写成的》一文表明他的学术立场从“认识论美学”到“形态学美学”的转变。他的《“形式”方法的理论》(1925)对这一学派作了最精炼的阐述。他的早期著作有:《杰尔查文的诗学》(1916),《果戈里的<外套>是怎样写成的》(1919),《俄罗斯抒情诗的旋律构造》(1922),《青年托尔斯泰》(1922),《安娜·阿赫玛托娃。分析尝试》(1923),《莱蒙托夫。文学史评价尝试》(1924),《透视文学》(1924),《文学,理论,批评,争论》(1927)等。 日尔蒙斯基(1891-1971)1919年任彼得格勒大学教授,1966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先后被牛津大学、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柏林古姆鲍利特大学、布拉格卡尔洛夫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是德国柏林科学院(1956)、不列颠科学院(1962)、丹麦科学院(1956)、巴伐利亚科学院(1970)通讯院士。主要著作有《诗学的任务》(1919-1923)、《诗句的旋律结构》(1922)、《抒情诗的结构》(1921)等。 特尼亚诺夫(1894-1943)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个将“结构”的概念引入苏联艺术学。 俄苏美学对我国美学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因而,研究俄苏美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纠正前代学者对俄苏美学的误判,还原俄苏美学的本来面貌,有利于重新评判俄苏美学的价值,有利于弥补过往我国接受俄苏美学的疏漏之处,使俄苏美学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