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

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
作者: [日]伊藤郁太郎 著 金立言 译
出版社: 上海书画
原售价: 150.00
折扣价: 97.50
折扣购买: 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
ISBN: 9787547928264

作者简介

伊藤郁太郎 193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美学美术史专业毕业后,进入安宅产业工作,负责安宅藏品的整理及管理工作,担任美术品室长。1982年任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首任馆长,现为名誉馆长,曾担任东洋陶瓷学会常任委员长、文化厅文化审议会专门委员、大阪大学及神户大学非常勤讲师等职。民族艺术学会评议员。1986年凭借在东亚陶瓷研究方面的业绩而荣获小山冨士夫纪念奖。1995年韩国政府授予文化勋章以肯定其对韩国陶瓷研究及普及方面的成果。2003年获得日本文化厅长官的表彰。主要著作有《李朝白瓷抄选》(创树社美术出版,1984年)、《高丽青瓷· 李朝白瓷礼赞》(淡交社,1990年)等。 金立言 回族。1996年赴日本留学,2005年毕业于庆应大学艺术史博士课程。2005—2006年任香港佳士得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瓷器部专家;2007—2014年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陶瓷部高级业务经理,负责明清官窑瓷器和宜兴紫砂的相关工作,获得海内外收藏家及研究者的高度评价。迄今,出版古陶瓷研究鉴赏专著多部:《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东瀛遗珠—山中商会及日本旧藏名窑瓷器》《山中商会经手中国艺术品资料汇编》等。现为河北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佳趣雅集学术顾问、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学术顾问。

内容简介

藏品系列的诞生 当言及安宅收藏,很多人都误认为这是安宅英一先生自己的收藏。实际上,安宅先生仅仅主导了购藏工作,就所有权而言,这些藏品全部是安宅产业株式会社的资产。安宅藏品的建立开始于昭和26 年(1951),当时尚不存在企业参与艺术品事业的概念,安宅产业为何开展与公司业务毫无关系的艺术品收藏呢?毫无疑问,这是源于安宅先生的强力推动。诚然,他之所以能够向公司提出如此建议,也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的名门望族及富裕阶层遭受了很大冲击,这便是被称为“舒普(C.S.Shoup)劝告”的税制改革[1]。这一改革给日本长久以来的古董艺术品流通及收藏形式带来了巨大变革。 战前,著名的古董艺术品几乎全部由富裕阶层人士所垄断,处于一种“藏在深闺”的状态,即使有钱也无法购入。根据“舒普劝告”而新设的名为“富裕税”的条文,财产超过五百万日元的个人必须以现金形式缴纳超额部分的0.5-3% 的“累进税”,好处是资金来源不问出处。在此背景下,通过出售古董艺术品来纳税成为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对于富裕阶层而言,出售不动产不仅手续繁琐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买家,古董艺术品则不然。在实行税制改革的昭和25 年(1950)前后,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恰如决堤之水,传承有绪的名品重器不断现身于艺术品市场,甚至有一些流失海外。古今东西,艺术珍品并非单凭财力就可收入囊中。此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假以时运,再加上眼光、财力、胆识[2]等要素,这才是成就伟大收藏的要谛。深切关注古董艺术品的部分企业家,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千载一遇的良机,乘机积极购入藏品。许多战后成立的日本私立美术馆[3]成为这一时期收藏的主要力量,这正是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 安宅收藏还有如下特点: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中国陶瓷、韩国陶瓷以及近代日本画家速水御舟的作品。其中,在安宅收藏的初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竟然是购买速水御舟作品的这段往事。 当时,速水御舟画作的最大藏家是武智铁二先生(大正元年至昭和63 年,1912—1988)。他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戏剧评论家和舞台编导,而作为收藏家的身份则鲜为人知。出身殷实的武智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收藏速水御舟的作品,数量达到数十件。 武智先生对御舟的了解非常深入,几乎过目了其所有作品,并构建起精准的价值评估体系。然而,武智先生竟然也开始出手御舟的作品,这恐怕是因为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武智先生致力于古典文艺的批评和改革,并在战后尝试改革歌舞伎。自昭和24 年(1949)起,他联手关西歌舞伎的年轻演员,在两年内组建起“武智歌舞伎”团队,尤以中村扇雀(现·坂田藤十郎)和坂东鹤之助(故·中村富十郎)为主角。对武智歌舞伎的投资,迫使他开始售出御舟的画作。应当是在昭和25 年(1950)前后,御舟的代表作《树木》由关西地区的某宗教法人购得。安宅先生闻此消息后颇受震动,此前,他一定曾经常听武智先生谈及御舟的艺术,武智先生恐怕亦未尝料想安宅先生会收藏御舟的作品。至于为何选择向宗教法人售出力作《树木》,此中缘由至今已无法判明。安宅先生对此出乎意料的紧急事态迅速采取措施,由于个人的资金实在难以负担买入武智先生收藏的速水御舟的所有作品,他立刻与公司的相关要人商量,决定以公司为主体购藏艺术品。这样,在昭和26 年(1951)召开的董事会上做出了决议:为了将企业利益回馈社会,同时也为了提升员工的文化修养,收购艺术品将作为公司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安宅产业于昭和26 年(1951)购买了御舟的作品《炎舞》,随后在昭和27 年(1952)又购入《翠苔绿芝》,接着在昭和48 年(1973)将《名树散椿》等御舟的代表作纳入囊中,最终形成了包括三十幅日本画、七十六幅素描在内的共计一百零六幅御舟作品系列收藏,成为日本之最。 偏爱 对于安宅先生而言,中国陶瓷和韩国陶瓷,究竟哪一个更是心头所爱呢?安宅收藏实质上是在昭和26 年至昭和50 年(1951—1975)之间构建起来的,虽然账目上也有昭和51年(1976)时的购买记录,但那是为了清算之前经由安宅兴产这间子公司购买的作品而又入账的,实际上的购藏终止于昭和50 年(1975)。昭和50 年12 月初的《每日新闻》报纸上,大肆爆料了安宅产业的经营危机。当时竭尽其能地想要将真相暴露的时机推迟到新年之后,结果却未能如愿。有不少公司职员也是从报纸上首次得知了公司经营危机的状况。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若干件决定纳入安宅收藏的作品向相关古董商申请取消了交易,其中还包括“樱川水指”的古染付名品。由于安宅收藏中没有古染付,就我个人而言不免心怀遗憾。恰逢其时,M 店推荐来了元代的青花龙纹扁壶,我前往确认了实物,作为元青花,此器造型别具一格,工艺精致讲究,若能纳入安宅收藏,必定能让元青花系列更加出彩。M 店的社长盛情推荐,价格方面也给予特别关照,尽其所能地游说安宅收藏将其购藏。此时我当然不能将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盘托出,但如果不在此时明确拒绝,显然会给M 店带来麻烦。拒绝的说辞令我绞尽脑汁,只能以此物不符合安宅先生的审美之类的理由来应付场面。显然,M 社长半信半疑,依然锲而不舍地推荐,我只好断然回绝“这次无法购买”,而离开了店铺。顺带一提,这件作品如今收藏于出光美术馆。 昭和26 年至昭和51 年(1951—1976)期间积攒起来的安宅收藏,其中包括约一百五十件中国陶瓷,以及约八百五十件韩国陶瓷,韩国陶瓷占绝对多数。事实上,在安宅收藏构建之初的两年,中国陶瓷方面只买了一件而已。其后的约十年中,韩国陶瓷也是收藏的主体,虽然其间确实也购藏了堪称名品的中国陶瓷,但也不足与韩国陶瓷抗衡。进入昭和40 年代后(1965),形势发生了逆转。虽然数量上并非如此,但在中国陶瓷方面所花费的金额却扶摇直上,令人瞩目。 个中缘由,想必是与在昭和39 年(1964)成功求购了广田不孤斋先生秘藏的“三件神器”(图版4、12、20)有关。从此以后,安宅先生的收藏方向越发向中国陶瓷方面倾斜。 对于中国陶瓷与韩国陶瓷,安宅先生究竟对哪一边有着更深的情感投入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也是我最想探明的,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却扑朔迷离。关于此,这里有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长久以来对安宅收藏尽力宣传的日本经济新闻社圆城寺次郎先生,在安宅产业破产以后,也时常设宴以示慰问。某次宴会,同席的林屋晴三先生向安宅先生问道:“在您的收藏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呢?”安宅先生回答道:“那恐怕还是要数松繁先生(广田不孤斋)和仇先生。”圆城寺先生接着进一步问道:“迄今为止收藏的器物中,您最钟爱的是哪一件呢?”安宅先生低头思索了片刻,接着轻声嘟囔道:“这个嘛……”就没有后续了。此时,林屋先生接过话茬道:“是宋代啊,果然是宋代的陶瓷啊……”[1]这个经典桥段在林屋先生的文章中也被提及[2]。但是,在当时的场合,安宅先生的“这个嘛”,完全就是一句并无实际意思的虚话,压根就不是宋代的“宋”的意思。这也体现了要与安宅先生展开交流的难度。 我自身也曾多次地追问过安宅先生,偏爱的究竟是中国陶瓷还是韩国陶瓷,安宅先生却总是以微笑加以躲避。有一次,我下定决心最后再追问一回。终于得到了他的回答:“那恐怕还是喜爱韩国陶瓷多一些吧。”“为什么是韩国陶瓷呢?”这个不识趣的穷追显然再也无法获得理睬了。所以,我相信这就是所谓的“终极答案”。 安宅英一 Atata Eiichi(1900 - 1994),战后日本十大商社之一的安宅产业株式会社董事长,“安宅收藏”(Ataka Collection) 的灵魂人物。他是很多传奇人物背后的大老板,仇炎之、坂本五郎都曾经为安宅先生服务过。 素以沉默寡言闻名的安宅先生,对于自己毕生一千多件的东洋陶瓷收藏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缔造了自己的陶瓷帝国与审美,其中就有两件被认定为日本国宝,十二件重要文化财。安宅先生生前的助手,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博物馆前馆长伊藤郁太郎感慨道:“安宅收藏是具有罕见艺术天才的卓越收藏家安宅英一缔造与管理的,未能完成而有不朽的伟大作品。” 安宅的收藏,韩国陶瓷占一大部分,中国陶瓷品有144件,其中大部分成就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主心骨,成为镇馆序列。这样的收藏的一大特点是整个序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华丽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藏品与藏品之间在美的程度上有绝对的关联,能感受到挑选者安宅先生信手拈来的优雅收藏品味,以及其收藏中的乐趣。 而在出售藏品可以拯救商社危机的境况下,安宅先生还是选择了维护整个藏品序列的完整。他94年的人生中,肯定意识到了美和知识的传播才是生命的真谛,而名利,只会消失在风中。 透过安宅英一的眼,看着这些华美的器物,此刻我们也仿似坐在一个漆黑的落地窗前,看着北朝、隋唐、北宋、元代化身一场场无与伦比的艳丽烟花……绽放,重新点亮当下中国堪称为史上最黑暗的审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