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鄞州地方文化丛书

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鄞州地方文化丛书
作者: 张嘉俊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鄞州地方文化丛书
ISBN: 978780743069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全祖望的史学著作,也飘洋过海,让海峡另一边的学者震撼之余,吸引 着他们将研究的目光投射到离他们一岸之隔的浙东来。 张丽珠,台中市彰化师大教授,当她从台湾远道而来,现身全祖望的故 里,表达台湾学者对浙东文化的敬意时,站在报告会讲台上的她非常激动: “收录在《越魂史笔》里的文章,是我在1984年硕士毕业的论文,全祖望是 我史学研究的起点,决定着我一生事业的方向,后来我致力研究清代思想史 ,与全祖望让我的感动不无关系。21年后,我来到了全祖望的故乡,这是我 人生的一个圆满。” 21年前,张丽珠选择全祖望作为她史学研究的起点,是因为他在《鲒■ 亭集》里的一段文字让她感动。那段文字选自《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士华亭张公神道碑铭》:“顺治八年辛卯九月,大兵破翁州,太傅阁部留守 华亭张公,阖门死之。大兵人其家,至所谓雪交亭下,见遗骸二十有七,有 悬梁者,亦有绝环而坠者。其中珥貂束带佩玉者,则公也。”字里行间的骇 神夺目,悲壮淋漓,令张丽珠动容。她的论文因此很长,约十余万字,将她 对全祖望及浙东学派的敬仰,全都倾注笔端。大约四年前,她将那篇东西整 理出来,寄给大陆的某刊物,结果却没录用。没想到四年后,当她答应北京 某大学的邀请,来参加这个报告会时,她并没想到自己所去的地方竟是全祖 望的故乡,更没想到的是四年前寄出的论文,竟然人选在《越魂史笔》里, 于是就有了她“人生的一个圆满”。 、 这个圆满给了她很多惊喜,她在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关于全祖望的学术见 解,让在座的大陆学者倍感亲切。当她在会后参观全祖望的故居时,她的感 受是:“想不到鄞州这么美,这么安静,台湾到处都是闹哄哄的,找不到一 片净土。”在新城区参观,东湖花园的美丽再次打动她,甚至让她产生在此 购房.退休后来此安度晚年的念头。 作为一个被全祖望所感动所召唤的台湾学者,张丽珠对浙东学派也有自 己的见解:“清代浙东史学,自黄宗羲开其蚕丛,经万斯同、全祖望而发扬 光大。浙东史学在清朝沉闷无生气的一片考据声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对清末的革命志士也起到了鼓舞的作用。全祖望以盛世之民,述亡国之痛, 为浙东史学承前启后的重要史家,而其崇文献、重当代、贵专家,也体现了 浙东史学精神。” 专家视点 桓溪是南塘河上游樟溪的一条短小的支流,但是它的发源处天井山,却 有宁波地区最著名的“五龙潭”,五个彼此相迭的山涧“龙潭”由一线飞瀑 串连,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四明谈助》说:“天井山,神龙在焉,有五井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的龙潭是宁波府署和鄞县县衙请龙祈雨的所 在,也是宁波平原最著名的人与神灵沟通的契合处。 正因为有“龙潭”也就意味着这里同样有龙的存在。‘那么,这条流经 祖望家乡的河流,也自然地把龙的灵气带到了全氏的聚居地。我们可以设想 一下,龙在当时代表什么?它代表着一个最高政权的神圣根系。这样,在祖 望的心里,就有了并不稀罕京城龙脉的底气,有了笑傲王侯的心理基础。 这一种态度,在他的《桓溪全氏祠堂碑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他 的深意是要赋予桓溪更新广的意义,这是史家真正的史识,也是这篇文章真 正的“文眼”所在,他在“桓溪”中体会到史家的某种使命感,也找到了自 己的人生坐标。 而在《桓溪旧宅碑文》里,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恰恰在 于它就是祖望的一篇人生宣言和文化宣言。这篇宣言,正好道出了祖望心中 那个比人仕做官更具有价值,而且不惜以后半生的全部经历去完成的东西。 如果不是这样认为,以祖望在后半生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孜孜不倦,当初官 场的挫折其实不算什么,如果他愿意继续为官的道路,凭他的毅力和韧劲, 凭着他对历史的洞悉与把握,他应该知道自己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完 全有可能东山再起。只有当他感觉到他所执着的还有更具意义的东西时,他 才会无所顾忌地“放废”了,所谓放废,很清楚,就是放弃仕途废绝官场。 ——节选自《从“桓溪”看全祖望文化主义立场》 谢山偏好浙东学术,尤其致力南明史,对于乡贤义旅,尝为之铭日“肝 脑涂地,逆天堪通五百人……国殇毅魄,至今累唏!死殉其军,生理其蜕。 ”可见深藏他心中的浙东意识,就是激励他奋力为之的活水源头。 梨洲撰《南雷文定》,曾悲乎“天地之所以不毁,名教之所以仅存者, 多在亡国人物。”叹其心血流注.与朝露同唏,文献脱落,后世泯然未有知 者;痛乎“江东草创……一时同事之人,殊多贤者,其事亦多卓萤可书;二 十年以来,风霜销铄,日就芜没。”斯真志士之痛也!因此化黍离之悲为网 罗遗轶,为跃然纸上的发潜德之幽光,故日“家国之恨,集于笔端,不觉失 声痛哭,栖鸟惊起,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世读者孰不为之动容者?是故谢身缅怀前贤,接手梨洲文化伟业,亦 日“桑海诸工,其以用世之才,而槁项黄馘,赍志以死。庸耳浅目,谁为收 拾?其逸多矣!”“此非予表而出之,其谁更表而出之?”故宁偃蹇终身, 矢志为故国遗臣、乡邦文献收拾散佚,以慰先烈重泉之恨,“庶前辈一生肝 血,不与尘草同归澌没。”终其一生,无惧乎鼎镬之诛,极力于发明沉屈, “碧梧翠竹,以类相从,庶潜德不终湮。”而南明义士、浙东义旅与黄梨洲 等,应并皆可堪告慰矣! ——节选自《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P3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