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2.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
ISBN: 9787559605115
克里斯蒂娜·丹尼尔斯,印度著名影评人、作家、摄影师,曾出版过多部小说、诗集,同时从事纸媒、新媒体相关工作,目前在一家全球营销和公关公司任职内容总监。
第一章 童年生活 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儿子会成名,怎么会有人能预 见这种事呢?——1990年,阿米尔·汗之父塔希尔· 侯赛因接受《印度电影观众》专访 门铃响了,又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剧本来拜访著名 制片人塔希尔·侯赛因。就在他讲述自己剧本的时候 ,塔希尔8岁的儿子小阿米尔一声不响地坐在旁边, 饶有兴致地听着这个陌生叔叔讲故事。 这些年的情况都是如此,经常有人来塔希尔家聊 剧本,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阿米尔每次就这样不声 不响地听着。等儿子到了12岁,塔希尔有时会问问他 对剧本的看法,后来干脆正式邀请他“列席旁听”。 阿米尔一直非常享受这一过程。25年后,他参加 由卡比尔·贝迪主持的《导演的剪辑》节目时,还说 自己最喜欢这种讲故事的剧本交流方式。 但是,塔希尔为儿子所规划的人生完全不是如此 。尽管他是印度电影业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父亲, 他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远离电影产业。因此,除了听 听剧本以外,阿米尔早年并没有接触任何与制片相关 的事。在接受1990年《印度电影观众》的专访时,记 者问到阿米尔,塔希尔说:“我从来不想让阿米尔涉 足电影产业,我认为这个产业的变数太多,不想孩子 们深陷其中。” 很少有人知道塔希尔电影之路的艰辛。他和哥哥 纳西尔·侯赛因早年都被电影艺术吸引,受印度电影 的巨大影响,因而来到孟买。纳西尔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末从勒克瑙(译者注:北方邦首府,北印度第二大 城市)搬到孟买,从编剧做起,效力于“电影斯坦” 制片公司,创作了《阿娜尔卡莉》(1953)等电影。 1955年,塔希尔也投奔哥哥而来。 纳西尔并不甘心一直创作剧本,他开始慢慢尝试 导演,最初的作品是1957年的《王子家族》,这部电 影捧红了沙米·卡普,同时也为自己的导演事业开了 个好头。他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心之所见》(1959) 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次,他在担任导演的同时, 还兼任了制片人,开始了他导演制片的生涯。他的电 影作品,甚至包括其中大部分音乐,都是脍炙人口的 ,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大篷车》(1971)。纳西尔 的大多数电影作品,人物形象鲜明,配乐相得益彰, 善于起用新人演员。三十多年之后,他的经典电影和 插曲,依然被人们所喜爱,电影业的新秀们也都对他 敬仰有加。 相比来说,塔希尔的事业起步期要更漫长一些。 他一直有一个演员梦,不过从未真正实现。在接受《 印度电影观众》的专访时,塔希尔坦言:“我曾经在 一些电影中出演配角,但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矮,所 以不会有人找我去演主角的。”后来,他得益于一副 “金嗓子”,经常和赫曼特·库马尔、阿莎·波斯雷 等人一起为电影演唱插曲,不过,他并没有做多久的 配乐歌手。机缘巧合,哥哥纳西尔做了导演,塔希尔 就开始做哥哥的助理,最终也确定了自己在电影界的 定位——制片人。七十年代,多数纳西尔导演的影片 ,都是塔希尔出任制片人,包括经典之作《大篷车》 。不过,塔希尔本人的导演梦却在几十年之后携手儿 子共同实现(译者注:他的导演处女作,就是1990年 由阿米尔主演的《为了爱你》)。 除了《大篷车》这样的事业高峰,塔希尔也经历 过事业的低谷,例如他的影片《情锁》——耗费了六 年半的时间进行筹备和制作,超出预算350万卢比。 尽管这部电影票房不俗,却依然让塔希尔家背上了种 种债务。塔希尔就是这样,在崎岖的电影之路上艰难 前行。 阿米尔目睹了父亲制片的种种痛苦经历,所以在 他的电影生涯中,强烈的责任感一直伴随着他。在 2010年的印度《时代周刊》采访中,阿米尔说:“我 从当演员第一天起就明白责任的意义,有一件我永远 不会做的事就是拿别人的钱冒风险……我的从业原则 是,让所有参与我电影的人都赚到钱。虽然,对很多 电影人来说,我敢于尝试,就好像一块试验田。但是 ,我不会做不切实际的尝试。”事实证明,作为演员 ,阿米尔在尝试一些新题材电影时,也从不忽视其商 业效益。同时,他尽可能保证电影的竞争价值。他始 终认为,电影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娱乐价值。 尽管父亲是阿米尔接触电影业最早的途径,但是 ,通过后来的一些采访就可以了解到,阿米尔和父亲 并不是最亲密的。当父亲在片场辛苦一天回家时,小 阿米尔很少去打扰他。 2008年的某采访中,阿米尔 说:“在那时我只知道,父亲毎天很辛苦地给我们赚 口粮, 所以应该不喜欢小孩子去打搅他。”当然, 即便父子间有些距离,他们之间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感 情,尽管他们对于人生和电影的某些现点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对于挑战的热衷,以及对于大银幕的执着, 还是如出一辙的。(P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