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二部分的*后六小节,以坚定有力的节奏展开(见上例①处),具有 一种不屈的性格。第三、第四小节,几次从低音以七和弦的琶音向上进行 , 直至全曲的*高音b7(见上例②处),形成激昂的情绪。*后在**而富 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完满地结束。 背后的故事 很多对巴赫作品缺乏深入了解的一般音乐爱好者,都把小提琴独奏《G 弦上的咏叹调》看成是巴赫的代表作,因为它徐缓的旋律具有难以形容的 深 沉、庄严、恬静之美,就像歌德说过的那样,“(它)就像一群夫人沿着富 丽 堂皇的宽大的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而且,人们还认为,巴赫让整个旋 律 从头至尾在小提琴的*低音弦——G弦上演奏,是为了突出浑厚庄严的气氛 , 是大师匠心独运之笔。 然而,这样的看法和事实根本大相径庭。在音乐**有一种很常见的 情 况:人们对某些杰作的了解常常来自于改编曲,以至于误把改编曲当成是 原 作。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这种情况,它原本并不是一首独立的乐曲 , 也不是为小提琴独奏写的,*不是从头至尾都在G弦一根弦上演奏。 这首小提琴独奏曲原是巴赫创作于1729~1731年的《D大调第三管弦乐 组曲》中的第二首乐曲,全曲由序曲、咏叹调、加伏特舞曲、布列舞曲、 基 格舞曲五首乐曲构成。演奏时,乐队编制由两支双簧管、三支小号、定音 鼓 和完整的弦乐组及演奏数字低音的古钢琴组成,但第二曲“咏叹调”只由 弦 乐组演奏。 这首优美的咏叹调后来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以19世纪下 半 叶德国小提琴家奥古斯特·威廉密(August Wilhelmi)改编的小提琴曲*为 著 名。他将原来的旋律移低九度,使乐曲的主旋律**在小提琴的G弦上演奏 (其余作为钢琴伴奏部分),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 的咏叹调》。虽然,这一别出心裁的改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到人们的 喜爱,渐渐地,人们还是想听到这首乐曲原来的形式。并且,大家发现, 还是巴赫的原作*具魅力。 知识链接——咏叹调 咏叹调是西洋歌剧中独唱曲形式的两大类型之一,属于歌谣体性质, 原意为抒情独唱曲。咏叹调篇幅较大,富有戏剧性,善于抒发人物的思想 感 情和心理活动。在歌剧中,当戏剧情节发展到**的时候、人物心情较激 动 的时候或是思想情绪起伏较大的时候,常常用咏叹调形式来叙说剧情、交 待 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咏叹调作为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 部 分,作曲家往往不惜笔墨,力求获得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这样一 来,咏叹调的演唱难度也相应地增大了。一些**的咏叹调如果没有高超 的 演唱技巧是很难胜任的。也正因为咏叹调具有动人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 高 超的演唱技巧,所以深*人们的喜爱。 布兰登堡协奏曲 名曲赏析 《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2~4件乐器组成的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 的协 奏或整个管弦乐队的全奏交替演奏的协奏曲形式,共包括6首乐曲。这些乐 曲 均用大调写成,情绪明朗、欢快,富有宫廷气氛。 每首乐曲都包括8个乐章,采用快—慢一快的结构,分别以一个主题为 中 心,用复调手法展开。在乐器应用上,一、二、五三首乐曲属大协奏曲, 即 独奏部分用的是一组乐器,而不是一件乐器。第四曲属一般协奏,独奏部 分 用了小提琴,另加两支长笛的伴奏。而三、六两曲没有独奏组,属一般管 弦 乐。在整首乐曲中,以第二曲和第四曲**欢迎。 第二首《布兰登堡协奏曲》为F大调,由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 组 成独奏乐器组。**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生动明快,轮流在独奏 乐 器和乐队上出现。第二乐章,行板,用模仿复调手法写成。在古钢琴和大 提 琴伴奏下,由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三件乐器来“歌唱”农村小夜曲。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