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我用尽一生,只为寻你

徐志摩:我用尽一生,只为寻你
作者: 吉家乐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徐志摩:我用尽一生,只为寻你
ISBN: 9787515821900

作者简介

吉家乐,就读于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有着较独到的理解,曾在全国各刊物发表文章逾几十篇。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具有人文、时政与实际指导价值的文本,为中国读者提供多元的智慧阅读方案。曾翻译、译注代表作为《国富论》、《道德情*论》、《沉思录》、《贞观政要》等,以严谨的态度赢得好评。

内容简介

关于婚姻,关于自由 1988 年,纽约的一份中文报纸登载了一篇报道:“据《纽约时报》二十四*报道,近代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女士,已在上周六(二十一*)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八十八岁……”张幼仪去世了。她的离开,终于定格了近代中国文坛上一幅鲜活的情感画面,而那出被几代人评讲的、关于自由与爱情的现实剧,也仿佛随着她的离开,终于散了场。 张幼仪是这出戏中*早登台的演员,*后离场的角色,但她似乎从不是戏台上的主角。直到她谢幕的那一刻,也直到**,她的名字仍然与“徐志摩元配夫人”的头衔形影不离。不能怪世人忽视幼仪的光芒,只是与她同台的徐志摩如同喷薄的朝阳般,太耀眼。生活在他周围的人,难免陷入他制造的阴影中。其实,不单是张幼仪,哪一个与徐志摩有关的女人,在被人提及时不带着一点儿徐志摩的味道?*何况是被徐志摩拿来、为“新思想”祭旗的张幼仪。 张幼仪*初登场的那一年是1915 年。那一年,袁世凯正为了他的千秋帝国梦,紧紧攥着跟*本人签订的“二十一条”;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竖起了人权与科学的旗帜;孙中山与宋庆龄刚刚在东京举行完婚礼…… 国是大家的国,家是个人的家。帝制,人权,科学,这一切似乎都与海宁硖石徐家的婚礼无甚关联。若一定要说有关,也不过是这场婚礼多少*了些时髦的西洋观念的影响,脱离了中国传统婚礼的形式,是一场“文明”的西式婚礼,没有“拜堂”。十六岁的张幼仪纱裙曳地,那份被热闹的人群与欢乐的仪式催发出的兴奋、好奇与不安,化作红晕爬上了她的脸庞。尽管她有好几次忍不住想要打量身旁的丈夫,但婚礼的规矩与礼仪阻挡了她的视线。年轻的新娘能做的,只是低顺着眉目,安静等待仪式的结束。这场婚礼对于张幼仪来说,或许有点突然。在得知自己将要结婚的消息前不久,她才刚刚说服父母,送她去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上学。 尽管幼仪深晓,作为女人,自己的前途并不在家人的期望中,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牢牢扎在父辈的心里的女德标杆,千百年了,没有变过。但是,在她生命底色中,潜伏着一种特质,应和了汹涌灌进中国的西方新文化。这让她鼓起了勇气向父母提出上新式学校的要求。在学校里*到西方教育的张幼仪,聆听了新的主张,但对婚姻的观念,她顺从了中国传统女子的另一种特质——父母之命。不过,确切点说,帮幼仪挑选夫婿的是她的四哥张公权。幼仪还记得那天,她的四哥兴冲冲地从外头回来,告诉她,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的独子徐志摩,一表人才,气质不凡。论人,他配得上张家的女儿;论家世,海宁首富徐家也配得上张家的显赫的声望。张幼仪,这个聆听了新思想的女性,此时听从了旧言论,甚至没有一点怀疑。她的丈夫……张幼仪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将视线移向了身旁的徐志摩。与所有旧中国的婚姻一样,她在婚前与这个男人并没有交集。现在,她也只是看到一个清瘦的侧影。她的丈夫有圆润的额头,鼻子很挺,俏俏地立着,薄的嘴唇抿出温柔的线条。尽管她不了解他,但也并非一无所知。毕竟,徐家公子、硖石的神童、十三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有谁没听过呢?现在,他已经是燕京大学的预科学生了。他的学问应当要比自己好的,他的思想自然也超在自己的前面;将来,他还要留洋去的。所以,这时的幼仪*担心的,或许并不是丈夫的为人与前程,四哥疼她,替她看中的人不会有错。显然,她现在*在意的,是她能否跟上这个聪明而新潮的丈夫。 同时,张幼仪的心里对二哥张君劢的感激之情,在**涨到了顶点。二哥在她三岁那年解开了家人裹在小幼仪脚上的厚厚白棉布,放开了她的小脚。所以**,她有了一双大脚。尽管这双大脚曾被家里的婆婆、姨妈、姐妹们很是嘲笑了一番,但大脚代表着“新式”呢。 所以,**的她站在这场西式的婚礼上,与西装革履的丈夫,看上去才能如此般配。 张幼仪此刻庆幸她有一双大脚,可她没有想到的是,她这位思想解放的丈夫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她的那双大脚放在眼里。就是到后来,也没有。徐志摩不时瞅瞅身旁的新娘,想起两年前,父亲递给他一张姑娘的照片,说那是他未来的妻子。照片里的张幼仪看不到特别的好,但也不难看。只是生得有些黑,嘴唇似乎也厚了一些。其实,幼仪长着一张典型中国少女的脸,圆润而柔和,沉静的眼里刻着大家闺秀应有的大气端庄。可徐志摩没由来的一阵嫌恶。 他知道,这是父亲精心的安排。徐家的生意,张家的声望,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但他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这与他在学堂里学到的自由精神相距太远。如果这桩婚事被安排在十年以后,徐志摩也许会高喊着:“我要追求爱的自由与婚姻的权利。”并拒*父母送给他的新 娘。但此刻的他,没有。也许是他的理想与追求还不够坚韧,也许是父母的命令与张家显 赫的声望一起制成的牢笼太坚固,总之,那天他只是将自己的不满,变成了下垂的嘴角,吐出了一句:“乡下土包子。”他与所有中国包办婚姻中的男人一样,甚至没有花时间去了解来的妻子,便用自己的妥协,将张幼仪*后的生命轨迹,扯进了自己的命运航道中。这是一西式的文明婚礼,却脱胎于一场旧式的中国礼制。这或许是徐志摩在面对这次婚姻时,*大的心结。这个结,不但捆住了他与妻子的情感交流,*捆住了他理想中的自由,阻挡他进化成新青年的通道。他觉得,自己尽管穿上了西装却与自己的灵府如此不搭调。新式的衣装,与这骨子里的旧,让自己显得这样滑稽。徐志摩与张幼仪一起向“旧”妥协了。在那样一个新旧交错的年代里,徐志摩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要对抗的东西究竟是何等深刻,或许,他同样没有意识到,当他妥协的那一刻,他与“小脚”的女人并没有质的差别。但徐志摩毕竟曾立志,要“冲破一切旧”。只是在他还没有找到冲破的方式时,一切就在他毫无思想准备时发生了,而他灵魂的一部分仿佛还留在北京的锡拉胡同里。那里,住着蒋百里。蒋百里是徐志摩姑丈的弟弟。他在早年留学*本期间,结识了当时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并拜梁启超为师。回国后,蒋百里时任保定陆**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尚武的血液,怀抱着爱国的热诚。*难得的是,学贯中西的蒋百里,在作为一个*事家的同时,在文学与史学方面也有极高造诣,他的书法也深具晋人气韵。 徐志摩在1915 年考上燕京大学预科班时就住在蒋百里家。平*里,徐志摩与蒋百里谈时事,聊文学,评历史,讲政治;他敬蒋百里,爱蒋百里,虽然蒋百里长徐志摩十四岁,可徐志摩与他甚是亲近,无话不谈;他是徐志摩口中*亲的“福叔”。与蒋百里的交往,让当时的徐志摩意识到政治的重要性。在一次闲谈中,蒋百里曾对徐志摩说:“青年有了真才实学才能展鸿鹄之志,救国救民。你何不与他们一起出洋去,学西洋之长为己所用。” s 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想作诗便作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他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他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他,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1**6 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此名。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 生活。小时在家塾读书,11 岁时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1910 年入杭州府中学,与郁达夫等同窗。1915 年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1916 年赴天津,进入北洋大学预科。1917 年随学校合并进入北京大学法科,拜梁启超先生为师。1918 年赴美留学,两年后为追随罗素而到了英国,在伦敦大学、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在康桥两年,他深*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 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集中了当时文坛上的很多精英。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 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 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 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 年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同年11 月19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身亡。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具特色、*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一生都是诗,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的。他的诗风格欧化,在艺术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又不失整饬;语言清新,洗炼,以口语入诗,但又不失文雅;音乐性强,但又不囿于韵脚,追求内在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他的大量诗作在情感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求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了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他的小说作品虽数量不多,但也颇有新意,既有散文化特色,又有西方现代小说的意味。他喜欢用诗的句型、艳丽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笔调,因而,在作品中,多带有浪漫的抒**彩,具有“独特的华丽”的格调。 他热爱交际,在他的交友名单里,几乎囊括了所有民国同时期杰出人士的姓名。他感情经历丰富,和他相关的女人都是名门才女。他把爱情演绎到了**之处,情烈时是**的快乐,情去时是**的悲哀。在这欢喜悲哀中,徐志摩上升为一位情圣式的诗人,他的故事也总是被人提起、叹赏、吟诵。即使在很多年之后,与之有过关联的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也一再被人们提起。徐志摩的《翡冷翠之夜》、《爱眉小札》*是为后人提供了恋爱的*高典范。 本**述了徐志摩的一生,从出生到求学到离世。同时,文中还收录了徐志摩的部分经典诗作,会让你看到一个充满文采、充满**、充满智慧的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