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曾仕强说中国好家风/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ISBN: 9787557017750
曾仕强 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培训界泰斗级人物,《百家讲坛》主讲人。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著有《道德经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等。
我们常常说,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可是, 如果你问今天的年轻人,你为什么是黄帝的子孙, 他会怎么回答?遇见那种比较坦白的人,他会告诉你,我不知道,反正书本上是这样写的。书本上写的你就要相信吗?还有些五六十岁的人更“妙”,他们竟然会告诉你,有没有黄帝这个人我都很怀疑。 黄帝为什么是我们共同的祖先?用“共同” 这两个字,就表示我们不是他生的。如果是他生的, 能够用“共同的祖先”吗?黄帝不可能生十三亿人啊。可见,我们是黄帝的子孙,并不代表我们血统相同,也不代表我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同。 如果你认同中华文化,你就是黄帝的子孙; 如果你不认同,那你就不是黄帝的子孙。我们以前用两个名词来代表这两种人:一种叫华夏,一种叫夷狄。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区别而已。我们也没有要求你一定要认同中华文化,只是说如果你认同的话,你就是华夏的同胞,不管你是什么血统,不管你说什么语言,不管你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更不管你是什么国籍。 所以,我们可以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全世界都有中国人。这不夸张,也不勉强。因此, 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有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有办法去选择、分辨,才会在心里有所感应。 我们中华民族从很早以前,就打破了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你是在哪里出生的?你爸爸是哪里人?我们都不作为依据。我们采用的是最先进的观念 ——文化认同。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那就必须要认同中华文化。我想这是不能改变的。 中国人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居住区域,不是头发、皮肤的颜色,而是文化的认同。有许多华侨 虽然移居海外多年,却仍然保留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仍然自称是中国人。但是,为什么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的,西方文化更先进呢?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自认为很有钱的人,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外国人讲“商人无祖国”,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不管你在什么职位,不能因为我们有钱了, 心里就没有祖国了。 有人说,我们不是要世界大同吗?当然要世界大同,但世界大同不能没有国家。其实我们今天心平气和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人就是太早有了世界观念,所以我们的国家观念才会很淡薄。 大家不要相信一些人说的,我们太过民主或情绪太高涨,不是那样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为中华文化尽一分力量,我们要珍惜中华文化,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不为物役 我们千万记住,所有的物都是要为人所用的。但是现代人刚好把这个颠倒过来了。我们发明了饮食,结果我们变成了饮食的奴隶。有很多人好不容易去了国外,却为了吃上一顿中餐,要开两个小时的车,这又何必呢? 到了意大利,就吃吃意大利面或者披萨;到了日本,就试试生鱼片和味噌汤,尝试一下当地的餐饮,有什么不好呢?为了吃上中餐,开两个小时的车,这种人就是失去了自主性。 再比如电脑和金钱,现代人变成了电脑的奴隶,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而这些主宰我们的东西, 都是我们自己发明出来的。我们发明东西的初衷, 是要让它们为我们所用,我们自己是这些东西的主人,但是现在大多是刚好相反的。现代人追求自动化、信息化,却没有想过自动化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反而会为其所累。 有人设想能装上这样一部电脑:当我在外面的时候,我只要按一个按钮,家里很多事情就能自动完成。可是万一有一天你睡觉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到了那个按钮,电脑运作,使得床翻过来把你压在了床底下,到那时候你就会叫天天不应, 只能自食苦果。 一切都有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我们要先搞清楚,不能盲目地沉迷,把自己变成“电脑迷”, 变成“手机迷”,否则就是失去自我了。今天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了自己。 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电视的,读到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有电视,我就很好奇,经常坐在那里看电视。可每当我看到最有趣的地方,爸爸就会叫我去做别的事情。我们那时候是很听话的。现在我相信你叫你的孩子去做什么,他肯定说“等我看完这集”。我们那时不会,我就照做了。 但是几次之后,我就忍不住问我爸爸,为什么每次我看电视看到很好看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去做别的事情。我爸爸告诉我,他是故意的。我 问他为什么故意,他说:“因为我不希望你迷一件东西。你对一件东西有兴趣,我叫你做别的事情,你做得到,那你一辈子都不会迷任何东西。” 我说:“那你是存心整我喽?”他说:“是啊, 我就是要整你,不整你,你怎么养成习惯?”我说:“可是被整的人很痛苦啊。” 因为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对父母讲话的尺度可以稍微大一点儿。他说:“我承认,被整的人很痛苦,但是你不知道整人的人也很辛苦的。”我问:“整人怎么会辛苦?”他说:“我要注意看你什么时候有兴趣,我才叫你呀,那个时机要对。” 所以老实讲,中国人的学问,不是那么粗浅就能了解的。说是“整”,其实是父亲想给我一个限度。大家想想看,一个人如果对某样东西没有兴趣,此时别人叫你去做别的事情你就去,那没有什么稀奇的;而如果你对某样东西非常感兴趣,别人却在此时叫你,你能去,那就很难了。 再比如打麻将。打麻将好不好?我不知道。 但打麻将往往都是上台容易下台难。本来说好打四圈,结果打了八圈还不够,那就完了。人不能迷任何事情,莫为物役。金钱、货品、艺术品、宗教,没有一样是可以迷的,包括科学在内。这一点,我们在家风里也应该特别强调。 婚姻是一辈子,不是一阵子 我们家里面的人,几乎人人都有血统关系: 兄弟之间有血统关系,父子之间有血统关系…… 但是,有血统关系的人通常都不能住同一个房间, 睡同一张床。而睡在你旁边的这个人,却是这个家里面唯一跟你没有血统关系的人。 我们的婚姻里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几乎被现在的人遗忘了,叫作不求富也不求贵,但求相偕到白头。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叫作“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的少年时期是很短的,年老了性生活都没有了,你后面找谁做伴?谁都不愿意跟你做伴,除非你们曾经同甘共苦过,否则人家陪你干什么呢? 当然,如果你有钱,或许也可以找个人来做伴,但那种感情不是真的,比不上一起同甘共苦来的感情。晚年一定要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儿,这才叫长远的打算。 年轻力壮的时候受点苦无所谓,可人一旦老了,比较脆弱,是经不起折腾的。而且,有些生活比较荒唐的年轻女孩子,她的对象多半是老人家,因为老人家有积蓄,容易被迷惑。 所以,把整个事情都了解清楚后,你就知道, 找对象不是找现在的,是找以后的。到了四五十岁就离婚了,后半辈子怎么办?你去找谁?“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指人会老,就是提醒我们, 年轻的时候要替晚年着想。这才叫长远的打算。 所以,为什么要存积蓄?为什么要广结善缘?为什么要多做善事?为什么要趁年轻,最起码有一个可以躲风雨的房子?为什么要有子女? 都是因为有一天你会老啊! 所以说,婚姻跟人的一生都有关系,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结婚的时候,都是以父母为主,而不是以当事人为主。 我结婚那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我的妈妈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我们平常的吃饭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一到中午12 点不吃饭, 就感觉很饿。 我结婚那天下午,客人们都走了,我爸爸就问我:“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我说“爸爸妈妈”——我不敢说“你”,我们那时不敢对长辈说“你”——我说:“爸爸妈妈太费心了。”他说: “你不用太客气。你就告诉我,你的想法是什么?” 我就说:“我肚子好饿。”他说:“我是故意让你饿肚子的!”我问:“爸爸是故意的?为什么?” 他说:“我就是要告诉你,结婚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你一辈子结一次就够了,不要想第二次,除非你想再饿一次。” 现在的婚礼不是这样,现在的婚礼很快乐, 新郎、新娘是主角,离了再来一次也没什么。父母不懂,子女不懂,最后赚钱的都是那些做婚礼策划的人。这是常态。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婚礼,那家的女儿要出嫁了,爸爸挽着她很体面地出来,说:“准女婿, 我的女儿是我的宝贝,今天我就把她交给你了,你要尽到你的责任!” 大家要想一想:男方的父亲坐在那里,他听了这些话,心里是什么感觉?他心里肯定在想: 今天这个婚礼是男方办的还是女方办的?你竟然在那里耀武扬威,当众教训我的儿子,我没有教训你的女儿就不错了!结婚那一天常常就是两家恩怨的开始。 我问过很多人,我说你嫁女儿,你有权力挽着你的女儿把她交给新郎吗?他说我们看外国人是这样做的。我说外国人是这样没错,但你知道外国人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吗?几乎没有人知道。 在美国,婚礼的费用大都是由女方承担的。我嫁女儿时我出所有的费用,我当然可以挽着她告诉你,今天的钱都是我出的,你要对她负责任。在中国是男方出钱,女方在这里张扬,给谁看? 我们就是搞不清楚“根本”,只学到些皮毛。 还有更“妙”的,在婚礼,司仪竟然说:“现在,新郎、新娘面对面。请问新郎,你愿意娶新娘为妻吗?”只有两种人有资格问这种话,一种是法官,一种是神职人员。司仪是不可以问这种话的。 还有一点,也跟婚姻关系甚密。男孩子不可以等女孩子来追。凡是敢追男孩子的女孩子,你不要惹。她今天可以追你,明天也可以追别人。 为什么我们说没有内顾之忧,就是说我的太太很安分。“男追女,隔座山”,男孩子追女孩子,中间隔着一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女孩子追男孩子,中间只有一层薄纱。男追女,你追上了,结婚了,就要负责任。你一旦提出离婚, 女方会说,当初是你追我的,不然我才不会嫁给你,她可以教训你。可要是女追男,他提出离婚, 你说什么?当初我本来就不太喜欢你,是因为你猛追,我一时糊涂,就跟你结婚了,现在我终于清醒了,拜拜。几句话就让你无话可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 良好的家风,犹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家风的传承,关系到孩子的个人成长,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旺,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纪念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对曾老经典作品进行全新打造,凝聚曾老数十年研修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家风树立和传承的精髓,复兴渐被遗忘的传统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