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度(民国那些人修订版典藏本)

民国风度(民国那些人修订版典藏本)
作者: 徐百柯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10
折扣购买: 民国风度(民国那些人修订版典藏本)
ISBN: 9787510811395

作者简介

徐百柯,1978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 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年度《冰点周刊》最佳栏目。其间文字在此结集成书。

内容简介

曾有那么一个年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 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 须遵守 新规定,包括 核定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 举行统一考试等。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此文的执笔者,“舍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莫属”。 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 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 往则大学将直等于 高等教育司中 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 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 板文章,勒令从同。惟其如是,所以能 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今 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 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 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 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 由。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 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 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 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 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 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 一科员之不若。此同人所未喻者 四也。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 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今人读之,拍案称绝,继而叹息良久。知识分子的尊严应该是这 样的,政府、官员尽可以发号施令,但请注意,我们不敢苟同更拒绝 执行——此之谓“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知识分子的矜持也应该是这 样,不滥说成绩,但内心怀有对学术的自信和对传承的期许——故“不 必轻易更张”。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的境界。冯友兰的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 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冯友兰早年撰文,气象阔大而意义深沉,每每众望所归被推执笔重 要文字。1943年,他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 开放政权,实行立宪。据说,蒋当时看信后的反应竟是“为之动容,为 之泪下”,即刻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其另一雄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被公认为最能表彰 西南联大的精神及其特殊历史意义。与联大渊源颇深的史学大家何炳棣 称此文为融古烁今的“至文”、“不朽文章”: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河山 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