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328.00
折扣价: 259.20
折扣购买: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报告(精)
ISBN: 9787030691194
1.1 项 目 背 景
1.1.1 项目意义
2016 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区域性大气重污染天气频发,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已成为制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难点和焦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17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针对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开展集中攻关。2017 年 4 月 26 日,国务院第 170 次常务会议决定,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科技部、中科院、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攻坚,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1.2 项目组织
攻关项目涉及环境科学、地学、气象学、化学、卫生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攻关项目的最终成果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而是研究清楚社会高度关切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以及提出支撑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案。这是我国新形势下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首次集体攻关,也是科学研究与业务化应用无缝衔接组织机制创新的重要尝试,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攻关项目坚持“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考核”的原则,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合作高效的项目管理和实施机制,为实现攻关项目预期成果和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组织 保障。
为深入推进攻关项目实施,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成立以生态环境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科院、中国气象局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攻关领导小组,负责对攻关项目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考核验收等工作;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攻关项目工作规则、编制攻关方案、监督考核攻关过程等。
成立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主体,联合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攻关联合中心,并将其作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机构。
攻关联合中心基本架构为“中心—研究部—研究室”三级,成立攻关联合中心领导机构,设立学术委员会与顾问委员会。攻关联合中心设置成因与来源、攻关联合中心主要组成单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优势单位,实行动态调整。
攻关领导小组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海生院长担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郝吉明院士担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张远航院士、贺克斌院士、刘文清院士、徐祥德院士、柴发合研究员、施小明研究员担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同时,聘请张远航院士、贺克斌院士、柴发合研究员、施小明研究员、孟凡研究员分别担任攻关联合中心 5 个研究部主要负责人,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鲍晓峰研究员为中心运行管理部主要负责人,聘任各课题负责人为各研究室的首席专家,聘请郝吉明院士担任攻关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总体专家组)主任,成立了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顾问组)。
1.1.3 项目实施
为保障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与顺利推进,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编制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对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清晰的要求。项目从专题、课题任务设计到承担单位、负责人遴选,都经过攻关总体专家组逐一审核、顾问组咨询论证和攻关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审议等程序,最终提出攻关项目组织实施原则、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时确定各专题、各课题重点研究任务及主要承担单位和研究人员,并向社会公示。
2017 年 8 月,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听取了攻关组织实施机制汇报,提出“要建立一套行政管理和技术研发深度融合的紧密型实体化的科研组织模式”的重要指示。2017 年 9 月 14 日,李干杰部长主持召开攻关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会议通过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实施方案》,标志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
1.2 目标与内容
1.2.1 攻关目
标根据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环境管理部门提出了 16 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需求:针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来源,分别为空天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区域大气颗粒物精细化来源解析、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与主控因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大气污染物比较风险评估与急性健康影响;针对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分别为区域动态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和快速量化响应技术、区域内非电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调控政策工具研究、区域内煤炭使用强度降低和清洁利用政策工具研究、降低移动源排放强度及治理技术政策工具研究、农村和农业排放状况及强化治理方案;针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路径及重污染天气应对策略,分别为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平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大气污染源动态监管、舆情应对管理、环境管理政策 措施库。
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需求,设定攻关项目总目标为构建立体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系统,识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来源和主要成因,实现空间上城市尺度、时间上污染过程尺度的精细化描述,建成综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形成科学结论,回应社会关切,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为其他区域提供科学指导与行动指南,打好蓝天保卫战,保护公众健康。具体目标包含以下 3 个方面:一是结合现有环境监测网络,构建支撑大气污染机理研究和科学决策的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系统,明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气候、气象影响和二次转化机理,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 PM2.5及有毒有害物质来源的精确识别,形成大气重污染来源成因的科学结论,评估大气重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和健康防护措施的效果,并做好向公众科学解读。二是完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非电行业、柴油机、农业和农村面源的动态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制定重点行业强化管控技术方案。三是构建集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于一体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为全国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方法、工具包、优化措施和政策体系。
1.2.2 研究内容及专题设置
为实现攻关目标,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等方面共设置 4 个专题、28 个课题及 28 个城市跟踪研究组。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专题。针对当前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碎片化和认识片面化的问题,以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导向,采用闭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开展边界层气象和大气化学过程空天地一体化同步立体综合观测实验,构建基于观测的模型、近真实条件下烟雾箱模拟和空气质量模型相互印证的方法体系,强化硫 – 氮 – 碳污染物转化机制及高湿富氨条件下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的研究,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过程和化学转化对重污染过程的影响,提出我国大气重污染成因的耦合新机制及参数化方案,形成具有共识性的科学结论,构建持续开展重污染过程全方位监控和来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