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陆记4: 美日太平洋战争与帝国时代的落幕

逐陆记4:
美日太平洋战争与帝国时代的落幕
作者: 著 者:曲飞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8.00
折扣购买: 逐陆记4: 美日太平洋战争与帝国时代的落幕
ISBN: 9787513938662

作者简介

曲飞,资深媒体人,历史作者。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的首批签约作者之一,擅长解读历史类书籍。现在从事自媒体行业,是原创历史类平台“搜历史”的主编、联合创始人。著有世界史作品《逐陆记》四卷及《暗杀局》等。

内容简介

10.野望 1941年(昭和十六年)12月6日深夜,白日里熙来攘往的东京已渐归沉寂,首相官邸“日本间”的灯光仍和前几夜一样,整宿亮着。一阵低泣声从某个房间里传出,飘在静谧的夜里。官邸的女主人,首相夫人东条胜子循声而至,虽然这声音她已经辨出,但当她拉开卧室的门,看到眼前的场景还是怔住了——自己的丈夫,刚刚履新一个多月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正跪坐于地,埋首痛哭。 那时候我和在女子学校上学的三女儿就住在隔壁屋子里。记得是6日深夜,从丈夫的卧室里传出哭声。我想是否出了什么事?于是就起身打开走廊的门,窥视丈夫的卧室,只见他正坐在被褥上面,面向皇居哭泣……睡在我身边的女儿也听到了哭声,睁开了眼睛。她拉开移门,看到了东条哭倒在地的情景。我清楚地记得,我和女儿重新钻回自己的被窝,悲痛难忍地一起哭了起来。(保阪正康《昭和时代见证录》) 这是东条胜子在事发近40年后的回忆。当时她未必知道,丈夫看似不可思议的痛哭,是为了一场已经开始的、无可挽回的、以日本国运乃至全体日本人身家性命为筹码的疯狂豪赌,而她更加想象不到,随着这场赌局的开始,全世界将有多少家庭为之离散摧折,为之悲戚恸哭。 一切还需重头说起。 从这个时间点回溯四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根据对中国军队战力以及当时国内局势的评估,日本军方乐观地认为“征服中国”三个月足矣。然而,事情的进展出乎他们预料,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此前不被日军放在眼里的中国军人鼓起了空前的勇气,虽然“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屡战屡败,死伤巨万,但仍负隅苦斗,绝不降服,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巨大牺牲和决绝气概,硬是将战事拖入了第二个年头、第三个年头,直至第四个年头,成为持久战。 这期间,日本人的盟友希特勒也终于在欧洲动手。继前一年先后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后,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德军凭借强大的空军、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以及先进果决的战略战术,不出一个月就征服了曾令苏联红军无功而返的东欧大国波兰。此时,波兰的盟国英、法已对德宣战,却反应迟钝,贻误战机。1940年春,德军转头杀向西欧,4—5月席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五国。5月底逼得英、法、比利时34万联军弃守大陆,从法国敦刻尔克港撤往英国,丢弃了大批给养和精良装备,依靠着奇迹般的运气才得以逃脱。6月14日,德军开进不设防的巴黎,法国政府垮台,两天后,新成立的贝当元帅领衔的傀儡政权对德投降,国防部副部长夏尔·戴高乐等主战派流亡。22日,德、法媾和,法国三分之二的领土被德国占领。8月起,德国空军轰炸英伦,全仗临危受命的新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督率英国军民力战,勉强顶住。此外,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趁火打劫,向英、法宣战,袭击法国南部以及英属北非。 盟友接连不断的胜果刺激了日本。根据日本的侵略构想,吞并中国只是“称霸世界”的开始,之后的下一步行动,有“北进”和“南进”两个选择。所谓北进,是主张占据中国东北之后,进兵苏联夺取西伯利亚,南进派则主张将侵略重点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而以之为基地,向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等地),甚至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扩张。两派的主张背后则是军方内部陆军与海军、一线部队军官与参谋本部官员、“皇道派”与“统制派”,甚至更古老的长州、萨摩藩阀间的勾心斗角,错综复杂。 原本陆军主张的“北进”战略占上风,日本与纳粹德国结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德国的反共立场,打算以之为奥援,制衡共产主义的苏联。1938年9月和1939年5月,驻扎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日军分别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诺门坎两次与苏军发生冲突,都没占到便宜,诺门坎一役更吃了大亏,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日本深感忌惮。同时,1939年8月诺门坎战役进入尾声阶段,正逢德国准备入侵波兰,为防止苏联插手,德国与之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就意味着日本若对苏作战,将得不到德国的军事支援,日方不得不与苏联谈判停火。此事直接导致主张联德攻苏的首相平沼骐一郎及其内阁下台,日本也重新考虑“北进”战略。而到了1940年,法、荷、英在欧洲节节败退,他们位于东南亚的广阔而富庶的殖民地几成无主之地,其中大量资源日本垂涎已久,包括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和煤炭,印度支那(含今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属法国)的铁矿石和木材,以及马来亚(当时属英国)的橡胶、稀土,现在正是夺取的良机。于是,“不要错过末班车”的呼声在日本决策层中响起,尽管中国战场仍胶着未决,日本已迫不及待地寻求开辟新战场。 1940年9月,日本加入德、意两国的条约,将三国轴心协议上升为军事同盟,准备从盟国的战争中渔利。同时,日本着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与之签订中立条约,甚至1941年初还曾试图牵线组成德、意、日、苏四国同盟,瓜分整个东半球。尽管这个异想天开的建议没能得到德国或苏联任何一方的回应。但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已将侵略目标从北方强邻转移到别处。1941年6月22日,局势再度大变,德国突然出人意料地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围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攻陷基辅,半个月推进200千米,势不可挡。仓促应战的苏联红军成建制地战死或被俘,之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军队高层实施“大清洗”自损干城,恶果在此时显现。 对日本来说,这是他们又一次,其实也是最后一次面临“北进”还是“南进”的抉择。经过权衡,日本军方最终放弃了侵苏的念头,此后的侵略重心事实上已经转向了南线——西南太平洋。 然而,不管南进还是北进,日本都时刻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压力,如芒在背,那来自拥有全球最强实力的美国。 这一年,也正是罗斯福的第三个总统任期的首年。在1940年底的大选中,罗斯福打破了自华盛顿开国以来保持了一个半世纪的不成文规定,第三次竞选美国总统,并成功连任,而且这一次的投票人数创了历史新高,罗斯福的得票率达到55%。 面对当时已经如火如荼的“二战”,罗斯福并不想置身事外。从道义论,这是德意代表的极权主义政治与英美代表的民主自由政治的生死角逐,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制度走向;从利益论,战争素来能极大地刺激经济,尤其对军工、运输、能源等重要行业,这有利于美国彻底地摆脱大萧条的余波;况且,这场战争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家都卷了进去,因此战争的最终获胜者,也必定会在未来获得世界领袖,甚至霸主的地位。 不过,好不容易从大萧条中缓过一口气的美国人自然不希望好生活再次毁于战争,“一战”的牺牲让美国人心有余悸,政客们也普遍支持固守美洲的“门罗主义”,民间和政界对参战都十分抵触。1940年正处在寻求连任关键期的罗斯福不得不顺从民意,几次向选民承诺,“绝不会把你们的孩子送到遥远的海外去打仗”。但当连任已经定局时,罗斯福向国内外亮明了立场。在1940年12月29日的“炉边谈话”中,他一边再次强调不会向欧洲派兵,一边又直言斥责德国的侵略行径和德意日“三国轴心协定”,宣称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巨大兵工厂”,必须“像亲临战场一样”加强国防,并为遭受侵略的国家提供援助。在1941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又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将反法西斯战争赋予了捍卫自由的意义。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出兵参战,但美国事实上已经站在了英法等同盟国一边,也就是说,站在了德意日的敌对面。 1941年,英国战事吃紧,丘吉尔频繁求助于罗斯福,美国人想出了一条折中方案。该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向其“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提供战争物资,或卖或租或借,先交货后收钱。而根据此前美国实行的《中立法案》,向处在战争状态的国家或地区出售物资,必须先收钱。罗斯福将这项新法案解释为,“把水管先借给家里失火的邻居,等灭了火之后,再谈收钱的问题”。 在当时反战呼声占主流的美国社会,《租借法案》已经是罗斯福能做到的极限。法案于该年3月生效,美国立即向英国提供了武器和贷款,为在德国猛攻下苦撑的英军雪中送炭。后来,法案的援助对象也扩展到中国(法案通过前美国也曾向中国提供过援助),甚至包括了此前因意识形态问题被欧美视为洪水猛兽的苏联。要知道,此前美国连在地理上都不愿承认苏联的存在,在1930年代的美国地图册上,苏联的位置被涂成一片漆黑,“就如同未经探明的非洲内陆某些地区一样”(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940年,日本趁法国新败,出兵印度支那北部,法国已无力阻止,美国却反应激烈,停止对日本的钢铁出口,要求日本立刻撤军。1941年7月,日本再次突破美国底线,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重镇西贡,同时将舰队驶进金兰湾。7月26日,罗斯福下令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德意在美资产已在一个多月前被冻结),两天后日本也报复性地宣布冻结美国及英国在日资产。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很快扩展到粮食和纺织品之外的一切物资禁运,与美国站在同一立场的英法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对日本实施类似的经济制裁。 19世纪末,汽油机、柴油机等新发明出现后,石油已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燃料,“一战”前后,英国率先将海军舰船改造成燃油驱动,航速和航程都大有提高,各国海军纷纷效仿,石油成了国防工业的命脉。日本石油资源匮乏,严重依赖进口,1935—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的份额由67%增长到90%(数字见《检证战争责任》),而1941年日本的石油储备约为800万吨,年耗约500万吨,这意味着美国石油断供后,日本只能支撑不到两年。因此,美国石油禁运对日本是致命的,这几乎就意味着战争先兆,同时也使日本更加垂涎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对美国来说,如果石油禁运这个绝招还不能迫使日本就范,那接下来恐怕只能动用经济制裁之外的手段了。 此外,美国也向日本发起政治攻势。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各乘军舰,在大西洋纽芬兰群岛附近海面秘密会晤,磋商欧洲局势之余也谈到了日本。会议后,美英联合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同时,美国也与英国及荷兰(当时已向德国投降)一同向日本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称美英荷三国将采取一切措施,以阻止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即便这些措施会导致与日本的战争也在所不惜。8月17日,刚回到华盛顿的罗斯福再一次召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告诫他如果日本不放弃扩张政策,美国为保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不得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日本试图与美国谈判,以德意日轴心协定为威吓,以共同瓜分世界为利诱,要求美国恢复贸易,不干涉日本在中国及东南亚的行动。但美国根本不为所动,不但要求日本撤出印度支那,还一反此前的听任态度,在明确将继续资助中国政府之外,更直接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双方的底线相差太远,谈判完全是白费唇舌。 至此,美国的态度已十分明确,决不允许日本触及关系自身重大利益的东南亚。日本骑虎难下,要么向美国屈服,放弃“南进”念头,并做出极大让步换取和解;要么破釜沉舟,与美国这个将近一个世纪前将恐惧感带给日本的国家,一决高下。 ?张宏杰、余世存、刘勃、押沙龙、二混子(陈磊)等名家联合推荐。 ?穿越千年的现场感 本套书通过7场洲际战争、120余万字,带领读者纵览2500年世界历史。书中选取的战争都是影响世界版图与文明进程的洲际争霸战,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分别是: ·上古卷:希波战争(亚洲VS欧洲)、迦太基共和国兴亡记(欧洲VS非洲); ·中古卷:十字军东征(欧洲VS亚洲)、蒙古人西征(亚洲VS欧洲); ·近代卷:西班牙征服美洲(欧洲VS美洲)、美国独立战争(美洲VS欧洲); ·现代卷:美日太平洋战争(亚洲VS美洲) 本书兼具“大历史”写作视野与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既还原热血沸腾的战争现场,也捕捉人物神韵,讲述英雄传奇。 ?面向未来的历史观 为什么迦太基有一代战神汉尼拔还是打不过罗马? 基督教在欧洲是怎么从外来“非法组织”变成全民信仰的? 欧洲人征服美洲背后有什么秘密? 都是英国人的后代,美国为什么要脱离大英帝国闹独立? 本书所写的战争并不止于战场,除了复刻精彩的战争现场,作者更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逻辑与博弈,对历史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与阐发,以此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做给中国胃的世界史大餐 本书是面向中国读者、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无障碍读本,作者使用“中国化”的笔法,文风考究,亦庄亦谐,消除了译著带来的阅读门槛。 书后附有参考文献、大事年表,以及作者精心制作的中西方对照年表,以帮助读者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放在同一维度考量,把握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节点。可以说,本书是专为中国读者打造的一套世界战争史科普读物。 ?全新修订版 本套书于十年前首次出版,在媒体与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好评不断。本次出版,除了对内容进行修订外,更配合书中内容重新绘制36幅地图,让世界史零基础者也能轻松阅读! 此外,全新版本的装帧更为讲究,翻阅手感更好,阅读体验更舒适。封面精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战争画作,分别是《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Entry of Alexander into Babylon, Charles Lebrun)、《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 Charles-Philippe Larivière)、《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ohn Trumbull)与《波茨坦会议》(Potsdamer Konferenz, Konferenztisch),并提炼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特点的元素,通过大胆的布局和与众不同的具有纹理手感的纸张,整套书显得别具一格,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