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7/20231113171323885.jpg)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6
折扣购买: 祭坛/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ISBN: 9787200058352
(一)祭坛溯源 中国祭坛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 统治时期,立宫室之制,首建合宫,祭祀天地。随后 帝生历代相袭,莫有变更。 当然,黄帝建造的“合宫”只能算较早的祭祀建 筑,似乎还算不上正规的祭坛。至西周,国家祭祀进 一步完善,周人将郊祀天地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祀典 。周代的上帝和天是分祭的,而不像后世的天帝合一 ,朱熹说“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 祗祭之,故谓之帝”。周代的明堂和圜丘分别是祭祀 上帝和上天的建筑。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 在“国之阳”建天子布政之宫,称“明堂”,“祀上 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其规制为“上圆下方 、八窗四闼(地)……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 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 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武王在 明堂祭祀帝神,具有明显的奉祖意味;于圈丘进行的 祭天活动才更具鲜明的祭天意义。(《周礼·大司乐 》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是目前所知我 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建筑圜丘祭祀上天的记载。受“ 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用于祭祀上天的祭天台建作 圆形,称为圜(通“圆”)丘,祭地坛建作方形,称做 方丘(或方泽)。周代国家祭祀中形成的“左祖右社” 、“兆五帝于四郊”的坛庙营建制度,对后代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西周末年,幽王违背礼制,废嫡立庶,将原皇后 所生的太子宜臼废为庶人,以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 申后带宜臼出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申后的 父亲申侯得知女儿、外孙被废的消息后大怒。公元前 771年,申侯联合西北的犬戎及缯(河南方城)、吕(河 南南阳西)等国,进兵西周都城镐京。最终镐京陷落 ,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西周灭亡。继 位的周平王因镐京残破,且犬戎时刻威胁着镐京的安 全,遂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周王室势力日削,诸侯国势力逐渐崛 起。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 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东周时代在孔子看 来就是一个无道的社会,周天子的命令只局限于洛邑 周围的很小范围内,祭坛的建设和祭祀的进行都不能 与西周相比。 最终结束战国争霸局面,统一全国的秦国在雍地 祭祀白、青、黄、炎(赤)四帝,称作“四峙”。秦朝 被推翻后,继起的西汉王朝延续了祭“四畴”的传统 ,后来汉高祖刘邦又增设北畴祭祀黑帝,故时有“祭 五畴”之称。文帝时则在渭阳建造五帝庙,五帝同宇 ,帝各一殿。 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祭坛发生较大的改变,“ 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②,在甘泉建“泰一祠 ”坛祭天,于河东汾阴建“后土祠”坛祭地,实行天 地分祭制度,皇帝经常亲临祭祀。汉成帝继位之初, 朝中上下就是否停止甘泉、汾阴的祭祀,改为长安南 北郊祭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丞相匡衡、御史大夫 张谭为首的一派历数甘泉祭祀的不便,援引古籍证明 长安立祀的合理性,他们认为: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 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祭天于南郊,就阳之 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天之于天子也,因 其所都而各飨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宫,即于云 阳立泰畤,祭于宫南。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 北之泰阴,祠后土,反东之少阳,事与古制殊。又至 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汾阴则渡大川,有风 波舟楫之危,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 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 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殆未合于承天子民之意。昔者周 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 王者所居而飨之,可见也。”①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