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
作者: 编者:曹文轩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4季上下)
ISBN: 9787301289129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 《红瓦》、《*房子》、《根鸟》、《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德、*、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四十馀种,其中有**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奖、宋庆龄文学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金*奖*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老人与猫 杨依静 老张头准备扔掉他的猫,他已经考虑很久了。 老张头今年八十一了,除了偶尔腰疼,身体还算硬朗。他从学校退休后,批发了几块表,买了套修表工具,在广场边摆了个摊,连修带卖,生意倒也可以。其实他每个月有退休金,可就是想找个事做,闲着实在难*。 老张头和他的猫住在一个租的一居室里,他骑三轮车出去摆摊的时候,猫留在家里。猫不挑食,一*三餐跟着老张头吃。猫八岁了。八岁,对于猫来说,已经是高龄了。老张头尽量给猫吃绵软的东西,馍要亲自嚼过再喂,猫的牙和肠胃都有些不行了。 老张头经常让猫卧在他的膝上,爱怜地摸着猫橘黄色的皮毛,叫它“老不死的”,往往弄一手一身的猫毛。 老张头的老伴死得早,房子卖掉了,钱留给一双儿女。儿子在本地上班,女儿嫁到了外县,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倒也都孝顺。之前老张头和儿子一起住,儿子儿媳妇上班后,留他给十岁的孙子做饭,老张头**疼爱孙子。但总觉得孙子有点娇气,花钱厉害,老张头有天中午拿出当年人民教师的派头教育孙子要勤俭节约,但没想到十岁的孙子敢拿棍子敲他!老张头气炸了,想当年在学校,哪个学生敢在他面前出一口大气?他把小孙子拽过来,拍了他屁股两下,连裤子上的灰都没打掉。孙子哭了起来,晚上向爸爸告状,说不要爷爷住在这里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儿子一听大怒,狠狠给了孙子一顿。老张头默默把儿子拉开,隔天买了辆三轮车,带着猫搬了出去。 春节女儿回来的时候,说刚买了房子,要爸过去一起住几天,这么大岁数,一个人住着,到底也不是回事,传出去还当做儿女的不孝顺呢。老张头想了想答应了,把手表卖的卖送的送,三轮车也低价卖掉了,收拾收拾东西,准备初夏搬过去。但猫突然病了。 老张头的猫变懒了,一睡就是**,食欲也不如以前了。后来干脆一点饭都不吃,整天蜷成一个圈窝在*上。老张头把肉汤浇到米汤里喂它,不吃,给它嚼饼干,也不吃。老张头有点慌了,是不是猫要死了?他发现猫的毛已经失去了光泽,尾巴总是垂着,眼睛老是眯着。 有天下午老张头回来发现猫不见了,他大声叫猫,猫不应声,以往猫听到他的脚步声就会凑上来,老张头把家翻了个遍,弯着僵硬的腰,趴在潮湿的地板上,终于在*下发现了猫。他松了一口气,把猫抱出来,放到饼干边,猫闻了闻,扭开了头。 老张头觉得猫要死了,他听说猫在死之前总要把自己藏起来,偷偷地走。 老张头抱着猫坐了一宿,为什么要死呢?他想起死去十多年的老伴和他去世的挚友们,他看着他们去世,被埋到地下。他见过的死亡还不够多吗,临死还要再经历一次吗?他八年前养猫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死了没人照顾猫,没想到猫也要走到他前头。 不,他不能接*,他不想再看见死亡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把朝夕相伴的猫放掉,也许在外面能讨个活命,就算死到外面,他也能告诉自己猫在外面活得很好。 老张头观察了几天,猫还是一点东西也不吃。他把猫装在布袋里抱了出去,他知道有个学生公寓,每天剩饭挺多,他想把猫丢到附近,但半路上忽然想到猫和自己一样,喜欢清静,到时候万一学生都捉着猫玩咋办……老张头想到这儿,决定不去学生公寓了。他抱着猫悠悠转转,天快黑了,他看见附近有座空房,墙角有个洞通到里面,他想,就把猫丢到这儿吧,有个避雨的地方,四周有人家,猫饿了能找食吃哩!他把猫放到洞里,猫顺从地卧着,黄色的眼睛盯着他。老张头摸了摸猫头,一狠心扭身走了。 晚上老张头睡意全无,他在想猫怎么样了,还在那个洞口吗?能找到东西吃吗?有别的猫狗来欺负它吗?虽说现在是仲春,但是猫在那儿冷吗?老张头不得而知。 他想着猫迷迷糊糊睡了,半夜手不自觉地摸猫,却什么也没摸到。老张头醒了,他想起猫小时候的样子,黄色的绒毛,细尾巴卷卷的,眯着眼睛把下巴伸过去让他挠,他想起猫爬到他肩膀上闻他的脸,他想起它细长的舌头*着他冲的奶粉……老张头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头带着馍和水又来到了昨天丢猫的地方,猫不见了,他小声叫猫,没动静。老张头把馍嚼好,把食盘和水碗放在门洞里。他又在门口站了一会,还是没看见猫出来,老张头在那坐了很久,然后怅然地回家了。 老张头天天去给猫送饭,尽管那些饭和水没有动过。女儿打电话来催老张头动身,老张头知道不能等了,他要离开这里了,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其实他对这个三线的小县城没什么眷恋,他所眷恋的东西,是在老家属院狭小的房子里吃着妻子做的饭,一家四口坐在一起;是他骑着自行车,前面站着儿子,后面坐着女儿,打着车铃穿梭在街道上,笑声比铃声脆;是他在讲台上声如洪钟地讲课;是他和挚友在亭子里听着蝉鸣下棋。 可是妻子死了;房子卖掉了;儿子女儿买了车,骑自行车,已经是很远之前的事情了;他退休了;当年下棋的人,凑不齐了。 老张头所熟悉的生活的网早就瓦解了,一个个结点消失,密致的网渐渐只剩下一条线,一头是他,一头是猫,现在也断了。 老张头拜访了几个还在的老朋友,临别时手都握得很紧,他们只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正的分量都在这重重的一握中,老张头读得懂。 行李都收拾好了,老张头拿着烧饼和牛奶,又去了那个洞边。所有的食物都没有动,有些发霉了,他把新的放进去。老张头转身走了,走了两步忽然又回来,用尽力气朝门里叫猫,声音拉得极长。 “猫—— 噢—— 猫—— 噢。”旁边乘凉的老太太老爷子都投来好奇的目光,老张头不管这些,他只管叫他的猫,“猫—— 噢—— ”。 老张头看见猫从院子的角落窜出来,蹲在洞口,向外觑着他。大概是猫的听力也退化了,像**这么大的声音才能听得到。 老张头双手颤抖地抓住猫,把它抱了出来,猫瘦了,但是精神好了些。它熟稔地伸过头去,等待老张头抚摸它。 老张头摸了摸猫的头,扶着膝盖站起来,叹了口气,一狠心转身走了。走了几步,他一扭头发现猫跟在后面。 老张头停下来,向猫摆摆手:“走吧,我把你扔啦,不要你啦。”他接着向前走,声音低沉下来:“走吧,走吧……我也要走了。” 猫小跑了两步,一下一下蹭着老张头的腿,老张头鼻子一酸,弯腰把猫抱了起来,搂到了怀里,猫发出惬意的呼噜声。 许多人的目光投过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抱着一只大黄猫,一边走一边流泪,确实是很引人注目的事情。老人扶着墙站了会儿,他把腰哭疼了。 老张头打开门,把猫放下,猫飞快地跑去喝水,看来是渴了很久。老张头一边顺着猫的毛一边絮絮地说:“你笨哦,连找东西吃找水喝都不会。”猫“喵”了一声,他叹了口气:“不扔了,要死要活都养你,不扔了……”他愣愣地坐在打好的包袱旁边,看着猫喝水吃食。 午后的阳光从小窗户射进来,照到空荡荡的茶几上,这感觉多像多年前星期天的中午,他像现在这样坐在桌子旁边,妻子端上糯软的米饭和一小盆热腾腾的土豆炖肉。在那个年代,这是多么丰盛的饭菜,不像现在可以天天吃肉。儿子挑肥的,闺女挑瘦的,他一边小口小口地抿着酒,一边拣盆里的土豆吃。妻子的苹果山楂糕汤还炖在火上,咕噜噜地冒香气,她收起他的酒瓶:“好了,喝一杯尝尝就行了啊。” 老张头笑了,脸上沟壑纵横,仿佛无数细丝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勾结、连接,编织重现了多年前的网。 他从兜里掏出手机,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喂,囡囡啊……爸不去了。” (作者学校:河南省辉县市****中学 指导老师:常好鑫) 点评专家| 石一枫 《当代》编辑、**作家 本文讲述的是老人与老猫之间的感情与缘分,但表现的想必还是“人”的衰老与孤独。笔调朴实,描述细致,没有那么多的刻意抒情,行文也毫不造作,不堆砌汇,通篇基本上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调子,但对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情感的拿捏能力很强,读来颇为令人唏嘘。 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件”与人物的“行为”来唤起读者的情感波澜,这本身就要比跳出来直抒胸臆的写作难度大很多,而作者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了相当难得的能力,叙事流转自如,起承转合合乎逻辑又**自然,而且往往于无声处饱含意味,可以让读者随时停下来揣摩、体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作者,具有在同龄人中相当突出的老到与沉稳。尤其是老人与猫告别的过程,写得一波**,相当感人,而结尾处老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也可谓是极具匠心的设计,**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也拓展了读者所能感*到的时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