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人文鼎盛

宋朝进行时:人文鼎盛
作者: 野狐狸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宋朝进行时:人文鼎盛
ISBN: 978755381729301

作者简介

作者笔名“野狐狸”,本名周吉,1980年生,浙江慈溪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现为一基层公务员。一个以读书、码字为乐的人,一个喜欢钻在故纸堆里扒历史的人,希望能写出一部好看的作品,还原一段精彩的历史,同时讲述自己的人生态度。

内容简介

第一章当家的滋味 血气方刚 提起宋真宗赵恒,我们通常会想起他曾经写过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诗的意思很直白,作者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巨额存款会有的,豪宅会有的,名车会有的,那个什么也会有的……只要你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堪称一千年前的最强公务员招聘广告。 记得我们在中学课本上接触到这首诗的时候,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反映出的价值取向是腐朽落后的,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其实,按照当时的认知条件,这种想法却是很多读书人的共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有,吃饱吃好也很重要嘛。 皇帝是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却又是最不自由的人。刚当上皇帝的赵恒有一堆事要干。 给老爸送葬,给大臣升官,把死去的亲妈追封为皇太后,把老婆封为皇后,把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宣布大赦天下……一连串工作看上去不起眼,但礼数繁杂,够赵恒忙上一阵子了。 例行公事完毕,赵恒才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新皇帝上任后首先要办的就是人事洗牌,拥戴有功的就要奖赏,看不顺眼的就得处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推测,王继恩那帮人是死定了,唯一的悬念是斩首弃市,还是赏赐一杯毒酒? 朝廷很快发布了处置决定,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节度行军司马(从八品小官); 知制诰胡旦,削去官籍,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 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卫将军(从四品),均州安置(类似于监视居住)。 那位李皇后,则顺当地升级成了太后。 处理完毕,再无一人受到波及。 不仅结果让人意外,理由也很耐人寻味。诏令压根就没提什么谋立赵元佐之类的事情。处理胡旦的理由是他诏书写得不好(颇恣胸臆),处理李昌龄和王继恩的理由是说两人勾勾搭搭,泄露机密(漏泄宫禁语言)。 总而言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替赵恒出主意的,还是老臣吕端。吕端做事老道,他之所以这么做,正是为了快速稳定人心,让新皇帝迅速掌握权力。 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是为宽容! 宽容,是赵恒从吕端那里学来的治国本领。很快,他把这一本领付诸实践,宣布了另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为他赢得了更多人心。 咸平元年(998),即位后第二年,赵恒宣布恢复叔叔赵廷美的皇叔身份,重新追认他为秦王、西京留守兼中书令,并给他的两个儿子加官晋爵。堂兄弟赵德昭、赵德芳的后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照顾。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些举措也没什么了不起。给死人发几个空头名号,有什么用呢?但是,如果回顾一下前代血雨腥风的皇位斗争史,再回到赵恒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你会发现,这些举措还是值得称道的。 毕竟,他刚从父亲手中接过权力,现在又马上纠正父亲留下的错误,不啻(chì)是一种自我否定。 吕端是赵恒坐稳皇位的头号功臣,赵恒对这位老臣充满感激。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赵恒每次见到吕端都“肃然拱揖”,从不直呼其名。 吕端长得比较胖,年纪又大了,走起宫殿的台阶来有点儿吃力,赵恒就命木匠专门做了临时阶梯,方便吕端进出。 很可惜,这位忠厚智慧的老臣并没能辅佐赵恒多久。赵恒即位后不久,吕端就生了重病,无法再处理政务。 咸平二年(999),吕端解职回家,第二年,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 就在吕端告病归家的那一年,赵恒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考验——辽国入寇! 这回,他必须独自面对。 辽国的统治者依然是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 雍熙年间(984—987)大战一场后,宋辽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赵恒刚即位的时候,曾主动向辽国示好,希望能缓和关系,但没办成。此时,萧太后正琢磨着如何欺负一下赵恒这个“职场新人”。 宋咸平二年(999),辽统和十七年,辽国宣布伐宋。 消息传到宋朝,赵恒只好硬着头皮应战。值得庆幸的是,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都已经病逝了,这回为辽国打先锋的是梁王耶律隆庆。 九月,辽国出兵,先是攻打保州(今河北保定),攻了几天没拿下,转而绕道进攻威虏军。 所谓的“威虏军”,并不是军队名称,而是一个地名,类似于现在的军区。威虏军的治所在遂城(今河北保定徐水区),负责守城的宋军将领乃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 当时,北方天气已经比较寒冷,遂城城小人少,辽军攻势如潮,形势十分吃紧。杨延昭无愧为杨家虎将,上演了一出冰城御敌的妙计。 三国时期,曹操进攻马超,曹军想渡过渭河去安营扎寨,但每次士兵渡河都被马超的骑兵冲散。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趁着天冷,命人连夜把水泼在沙土堆筑的营垒上,一夜之间筑了几座冰城,曹军终于站稳脚跟,最终击败马超。史称“泼水筑冰城”之计。 杨延昭把历史重新演绎了一遍。趁辽军夜间停止攻势,他发动全城军民去挑水上城,使劲往城墙上泼水。待到第二天辽军再度前来攻城之时,赫然发现眼前伫立了一座冰城。如此一来,辽军别说攻城了,就是放手让你爬也未必爬得上去。再看城头上的杨延昭,他已经把全城能动员的人都组织了起来,全民皆兵,众志成城,还摆出了一副“有种你就爬上来”的表情。辽军见此情景,只能咬牙切齿地撤退。 辽军从遂城撤围后,并没有立刻返回,而是继续绕道向宋朝腹地深入,在祁州、赵州、邢州、洺州等地四处劫掠。 边境烽火连天,开封城里的赵恒和大臣焦急万分,他们必须马上应对。 了解点儿宋史的人都对赵恒有一个印象——胆小。这个印象并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赵恒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胆小的。如果我让大家猜一下,赵恒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猜错。 事实上,赵恒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行军打仗。 据说,赵恒总喜欢命令宫里的人扮成士兵,由自己来当统帅,在房间里扯着嗓子喊打喊杀,这一点跟很多男孩子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你想当统帅是要通过石头剪刀布赢来的,而赵恒不用,因为人家是皇子嘛。 所以,收到边关急报后,赵恒虽然感到焦虑,内心却有一丝激动。指挥千军万马冲锋杀敌,不正是儿时的梦想吗? 这时,就有一批人站出来投其所好,劝他借机亲征,一来御敌,二来树立威信。 赵恒欣然同意。 十二月,赵恒命宰相李沆留守东京,自己亲率大军北上,直指边境重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在新鲜感的支配下,赵恒对这次亲征投入了极高热情,他穿起了厚重的盔甲,主持了庄严的军礼,看着遮天蔽日的旌旗和浩浩荡荡的军队,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他似乎感到祖上骁勇善战的血性已在自己体内复苏,自己血管里正奔腾着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胆略。 冬日融融,大地苍茫,绵长的军队行进在路上,军士踩在雪上发出厚重的咯吱咯吱声。越接近边境,赵恒的心情越亢奋。他渴望早日抵达战场,指挥将士杀敌御寇。 然而,赵恒的豪迈并没能持续太久。一路走过,他真正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因伤病折磨而哀嚎的士兵,顶风冒雪运送军粮的民夫,为逃避辽军劫掠而奔逃的难民。 这些都是打仗游戏中无法见到的场景。边境地区粗鄙的生活条件更无法和繁华的京城相比,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花团锦簇的宫苑,也没有各色山珍海味。这里有的只是呼啸的寒风和急促的马蹄声。 一切都在告诉你,这是战场!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赵恒每天都在面对一封封告急文书,皇帝既然御驾亲征,那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高决策者,许多事情都要等着他来做出指示。而赵恒偏偏最讨厌决策判断,他天性优柔寡断,害怕承担责任。面对复杂的形势,让他迅速做出决断,确实不是他所擅长的。 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皇帝身边不是有大批谋臣将领吗?没错,参考意见是有的,但人多嘴杂,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提出来的意见也各式各样,说到底,最后拍板的人还是你。谁让你是皇帝,还不甘寂寞地跑到前线来“现场办公”,你不背锅谁背锅? 当时,辽军分成几股四处乱窜,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该如何应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将领主张坚守城池,不轻易出击,等辽军疲惫了再寻找战机;有的将领觉得在宋朝的土地上不能任由辽军撒野,应该出城迎敌。 赵恒觉得每种意见的理由都很充分,听完这个点点头,听完那个依然点点头,头点完后,依然没个主意。 真正的战争和打仗游戏真的不一样,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敌情、将领、士气、地形、军粮、天气、装备,等等,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这些专业的知识一放到赵恒的面前,他瞬间就头大了。他终于感受到打仗并不是宫廷里的游戏,这个亲征的决定实在是个天大的错误。 我不想待在这儿了,我要赶快回去。 统帅一心想着回家,仗就没法打了。不久,宋军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吃了一场大败仗,损失惨重。 消息传来,赵恒又羞又怕,只好下令把负责前方指挥的几员高级将领免官流放,以平息众怒。 赵恒在大名府里度日如年,但他又不能主动提出回去,毕竟是自己主动要来的,转眼又溜回去,太没面子。 千幸万幸,辽军似乎很懂赵恒的心思。 他们居然主动撤军了! 听说这批不速之客主动走了,赵恒高兴得差点儿蹦了起来。赶紧,麻利点儿,打道回府! 趁着辽军撤退的时机,宋军抓住机会追上去揍了几个落单的小辽兵。 敌人走了,面子也找回了一点儿,赵恒和大臣们额手称庆,仿佛挨揍的不是自己,而是辽军。 也有些细心的将领指出,辽军这次行动来得突然,走得突然。说是大规模入侵吧,遇到坚城绕着走,似乎也不恋战;说是来抢掠东西吧,还是和宋军干了几个硬仗。 他们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会不会留有什么后招呢? 不管谜底是什么,先回家再说吧。归家心切的赵恒才没心思思考这些。 咸平三年(1000)正月,赵恒宣布“获胜”还朝,车驾从大名府出发回京。回到京城,我要好好休息两天。 别急,就在回来的路上,一封急奏来了——四川兵变! 焦头烂额 四川地区当时确实是个火药桶,自从张咏走后,后继者办事不给力,这个地方又不安稳起来。 赵恒即位后不久,前后发生了两次兵变,这是第二回。 驻守四川的士兵们嫌待遇太差,和带兵的将领起了矛盾。当兵的人办事比较直接,一言不合就动手。他们推举一个叫王均的人作为首领,纷纷拿起武器来替自己维权,史称“王均之乱”。 王均之乱发生在咸平三年(1000)的大年初一,好在它的波及面没王小波、李顺起义那么大,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朝廷就成功摆平了。 赵恒算是虚惊一场。 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片刻休息。就在王均之乱快平息的时候,赵恒又有了一份“新工作”——应对党项人! 关于西北党项人的事,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赵光义留下的烂摊子随即出现在赵恒面前。 前面说过,李继迁在西北闹得不亦乐乎,宋朝根本无法对那个地区实现有效控制。就在赵恒刚即位那年(那年还真忙),李继迁又派人来“请降”了。 李继迁说是“请降”,其实是希望宋朝答应他,恢复党项政权的半独立状态。 关于西北党项人的事情,都是赵光义拍脑袋决策导致的问题。赵光义在时,碍于面子,谁都不敢答应李继迁。 0 0 宋朝君臣对李继迁的态度为什么突然转变了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党项人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赵光义捅出的娄子,一直没办法收场,大家心里都有点后悔。可赵光义是皇帝,总不能打自己的脸,硬着头皮也要撑下去。 现在赵光义已经不在了,大家都没了心理负担,赵恒就下诏答应了李继迁的请求。赵恒还授意起草诏书的人,在诏书中特别说明:把五个州赐还给李继迁,是赵光义生前的想法,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挂了,现在我赵恒只是代办一下文书手续。 这么一来,赵恒成功地将失去土地的责任甩锅到了老爸赵光义身上,反正死人也不会爬起来找人算账,自己求个太平最重要。赵恒心里是这么想的,可他哪里知道,李继迁是一只喂不饱的野狼,他的野心绝不止于五个州。 成为定难军节度使后,李继迁非但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变本加厉地骚扰宋朝边境。 咸平三年(1000)九月,李继迁抢了宋朝派往灵州(今宁夏吴忠)的运粮部队,还杀了陕西转运使、灵州知州,给宋军造成极大损失。 咸平四年(1001)八月,李继迁攻下了边防重镇清远军(今甘肃环县)。 一时间,朝廷上下,大受震动。 为了说明西北形势的严重性,这里我要重点介绍一个地方——灵州。 史书上关于灵州的描述,有“西北要冲”“西陲要害”等说法,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大宋西北地区的咽喉要地。 从地理上看,灵州再往西就是河西走廊,当时那一带散居着回鹘(hú)部落;灵州的西南居住着吐蕃部落,东面则是李继迁占据的定难五州。所以,灵州是汉、党项、回鹘、吐蕃各族势力的交会点,也是宋朝通往西域的大门。 如果我们用“凹”字来表示宋朝西北边境的地形的话,李继迁的地盘正好位于陷进去的部分,灵州则是左边挡住他的凸起部分。也就是说,李继迁如果还想进一步向西拓展地盘,必须过了灵州这一关。 李继迁早在赵光义的时候就开始打灵州的主意,但几次进攻都没成效。后来,李继迁开始转变进攻策略,不再强攻灵州,转而攻击灵州外围据点,掐断宋朝腹地通往灵州的要道。咸平四年(1001)攻下的清远军就是灵州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 灵州地处边陲,光靠自己是无法养活那么多驻军的。长期以来,灵州驻军的军事补给全靠附近几个州,途中自然要有几个据点供运输军粮的队伍中转休息。 清远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失陷,使宋朝君臣一片哗然。 李继迁攻取灵州的心思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让人诧异的是,在大宋朝廷内,赵恒和众人讨论的议题并不是如何守住灵州,而是是否继续守卫灵州。 如此战略要地,居然还有人想放弃?这事说起来更复杂了。 支持守卫灵州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条,灵州一旦被李继迁夺去,党项人向西拓展的大门就此打开,他们肯定会进一步扩充实力(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假以时日,必成宋朝的大患。第二条,中原王朝所需的马匹主要来自北方以及河西地区(黄河以西),北方现在是辽国的地盘,宋朝只能通过与河西的回鹘等部落进行交易,才能购到优良的战马。如果那个地区被李继迁控制了,宋朝将失去战马的供应源,势必对军事实力造成严重损害。 正方总结陈词:灵州地位重要,必须坚守(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 主张放弃灵州的人倒也不是卖国贼,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充分:灵州孤悬西边,已经成了宋朝的沉重负担。为了保证灵州的粮草供应,西北几十个州每年都要不停地发运粮草,而且路上很容易遭到党项人的攻击,能够运到的粮食还不到十分之三(确实是实情),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军民伤亡。为了守卫这个城,军队和百姓已经苦不堪言。至于军马的供应,其他蕃(fān)部的人为了赚钱,肯定还会想办法和宋朝做贸易,李继迁想管也管不过来。 最后,反方总结陈词:坚守灵州,什么用都没有,反而损失很大(无鸿毛之益,有泰山之损)! 赵恒一听,头又大了!自他走上皇帝岗位以来,关于灵州弃守的奏章就没停止过。 正方说出四条理由,反方就能说出八条理由来。第一天你立论,第二天我反驳,第三天你反驳我反驳你的理由,第四天,我继续反驳…… 赵恒每每看着唾沫横飞、情绪激昂的大臣在朝堂上争论,常有一种想请假罢工的念头。 你要让一个连活羊都没见过几次的皇帝,对西北战局做出准确的分析决断,实在太难为人。 灵州的弃守确实是个两难抉择,需要对此事拍板的赵恒,偏偏是个最怕担事的人。上回他成功地把放弃定难五州的责任推给了天上的老爸,这回可没人替他背锅了。赵恒迟迟不敢拍板,就派专人去实地查看,前后派了好几拨,去考察的人也是意见不一,回来后继续吵翻天,差点儿把赵恒逼疯。 就这样,由于赵恒的犹豫不决,宋朝君臣在灵州问题上讨论来讨论去,考察来考察去,始终下不了决心。 一直到了咸平五年(1002)三月,赵恒终于不用再为灵州的问题头痛了,有个人勇敢地站出来帮他做出了决断。 史载:李继迁大集蕃部,攻陷灵州,灵州知州裴济战死殉国。 宋朝君臣一直在讨论灵州弃守的问题,结果却是既没有守住,也没有撤出。 宋朝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因为赵恒不果断。当赵恒举棋不定的时候,李继迁却毫不犹豫地把棋子下到了更远的地方。 拿下灵州后,李继迁挥着马鞭一路向西,一年后,他又攻下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 凉州素有“河西都会”之称,早在汉唐时期就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熟悉唐诗的朋友,肯定会背几首《凉州词》,所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那股浓浓的边塞风情,尽在其中。 李继迁的实力呈几何级增长,令宋朝君臣寝食难安。战又不是,抚又不是,守又不是,弃又不是,朝廷内关于如何遏制李继迁的争论依然沸反盈天。而赵恒还是只能孤坐龙椅,除了叹气,还是叹气。 李继迁成了赵恒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幸运的是,又过了一年,李继迁自己栽了。 宋朝的时候,凉州(当时称西凉府)属于吐蕃六谷部的地盘,但名义上也臣属宋朝,和宋朝是坚定的政治盟友。 宋朝对吐蕃六谷部倍加恩宠笼络,希望他们能够牵制党项人的发展。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本不足称道,但没承想,赵恒“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让他们头痛不已的李继迁,真的被吐蕃人解决了。 说起来,这事也不复杂,又是一个得意忘形导致失败的故事。 李继迁拿下凉州后,心情大好,自我膨胀得厉害。 景德元年(1004)正月,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假意向李继迁投降,李继迁丧失了警惕心,不顾他人劝阻,亲自前往受降,结果半路中了埋伏,身受重伤,突围后不久,在灵州去世了。 一代枭雄李继迁居然以这种方式落幕!只能说,骄傲自满确实要不得呐。 赵恒即位后第一个年号叫作“咸平”,意思是“处处平安”。可从实际情况来看,辽国乱后四川乱,四川乱后党项乱,人家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他是葫芦还没按下,瓢已经浮动起来了。这个“咸平”的年号简直就是一种讽刺。 还好,赵恒的运气似乎还可以,辽军主动了,李继迁也自取灭亡了,现在总可以睡几天安稳觉了吧。 别忙,前面几件事还只是赵恒餐桌上的几道开胃小菜,饕餮大餐还在后面呢。 1.这是部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读感超爽的通俗版宋史。作者深耕宋史多年,对宋代正史野史如数家珍。知名作家马伯庸、吴钩诚挚推荐! 2.如果你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宋朝进行时》就不容错过。本书文风深得《明朝那些事儿》的精髓,不仅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各种繁杂的史料做了系统梳理,每个章节乃至一件小事都进行了精巧的结构设计,借此将历史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亲临历史现场。 3.本书文笔幽默,立论严谨,参考了众多可靠史料。史实来源既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正史,有包括众多笔记杂谈,同时参考了近现代专家著述。 4.观点新颖,叙事得体。全书以讲述宋代的政治事件、主要人物为主,穿插介绍当时的制度、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同时融入作者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观点。既摆脱了正史史料的晦涩难懂,又避开了一些通俗史类作品机械翻译和刻意调侃的弊端,是难得一见的宋史通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