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眺西望(精)/陈舜臣随笔集
作者简介
陈舜臣,*籍华裔历史作家。1924年生于*本神户,祖籍中国**。通晓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语五种语言。数十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创作领域涉及小说、历史、随笔、游记等。 1961年开始推理小说创作,并先后荣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推理**的首位三冠王,从而奠定了他在*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7年开始创作以中国历史为内容的作品,先后有《鸦片战争》《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太平天国》《耶律楚材》《秦始皇》《郑成功》《成吉思汗》《诸葛孔明》等名作问世,至今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伊斯兰与伊比利亚半岛 亚当·斯密说,15世纪末发现美洲和开辟绕过好望角 前往东印度的新航线,是人类历***伟大、*重要的事 件。美洲大陆本有原住民,所以“发现美洲”这种说法确 实明显带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不过,这两件大事的重要 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亚、非、美三大洲因此与欧 洲连为一体,人们看到了他们各自所熟悉的“世界”之外 的世界。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拉开了 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正如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的那句 话——“我们是来找基督徒和香料的。”——所指出的, 驱使他们行动的,包含物质和精神双重动力。 然而,大航海是有前史的。无限地向前追溯可能没有 尽头,但1 5世纪初,明朝郑和前往西亚和非洲的大航海, 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早在发现好望角航线90多年前,郑 和下西洋就开始了。第七次,即*后一次出海,于宣德六 年(1431)出发,宣德八年(1433)返回。如果从郑和*后一 次下西洋算起,也要比西方大航海早60多年,或许应该将 其视为大航海时代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前史。 8世纪上半叶,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伊斯兰帝国版图的一 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伊斯兰文化圈。虽然伊比利亚 半岛的伊斯兰帝国(欧洲多称撒拉逊)在蒙古西征之前已经 开始分裂,但小君主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5世纪,直到基 督徒发动收复失地运动。有人认为,伊比利亚半岛向新世 界扩张也是借了该运动之威势,所以他们的扩张才带有浓 厚的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十字*式色彩。然而,如果换一个 角度来看,*伊斯兰文化影响长达800年之久的伊比利亚半 岛的基督徒,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其他世界”的生活, 因而即便是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也知道应该如何与居 于该地的异教徒打交道。美国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新世界 ,但东方的印度则未必如此。在那里,他们与他们熟悉的 穆斯林商人之间,发生了火星四溅的商战. 郑和下西洋 瓦斯科·达·伽马*击并占领的印度加尔各答,正是 郑和自**次下西洋开始就必经之地。这不禁让人想起郑 和虽然是出生于云南的中国人,但同时也是穆斯林。人们 发现了他父亲的坟墓,据墓志记载,他父亲姓马,字哈只 。郑姓是明成祖(永乐帝)赐予郑和的姓氏,现在我们知道 了他本来姓马。中国的穆斯林中姓马的占*大多数,“马 ”是取“穆罕默德”的开头部分发音而来的。此外,郑和 父亲的字哈只也并非特有的名字,而是授予有过赴麦加巡 礼经历的穆斯林的称号“哈吉”的汉语音译。事实上,郑 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虽然没有亲自去麦加巡礼,却从船队 成员中选出七名穆斯林,命他们前往。 如果将郑和下西洋算作大航海时代的前史的话,这部 前史堪称辉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南京宝船厂建 造的宝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62米)。经专家计 算,相当于如今8000吨级的船舶。这样的大船一共建造了 62艘,载官兵27800多人。不过,有很多史学家对这个数字 持怀疑态度,甚至这一数字夸大其实的说法已成通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