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60
折扣购买: 您育我成长我陪您到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上行亲子书)
ISBN: 9787521204667
周波,1979年生,独生子女,大学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教学和辅导培训。本书缘起于他为与父母交流而写作一系列短文。
1?人人都可能孤独,人人都怕孤独 《有你才幸福》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播出的一部情感剧,该剧讲述了57岁的“老北京”祺瑞年遭遇的老房拆迁、老伴去世、子女财产分割等一系列生活和情感危机,剧中涉及拆迁补偿、黄昏恋、房产争夺、啃老、空巢等现实问题。 据媒体报道,主演李雪健老师在央视首播见面会上说,他在看剧本时笑出了声、哭出了泪。他说自己有段时间不拍戏了,接下这部戏就是想替中老年朋友说一说心里话,他说:“我们不愿给儿女和社会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我就想演这么个人物,替大家说出心声,告诉年轻人我们需要你们的关怀和包容。” 人人都可能孤独 类似李雪健老师所说的话,我也多次听中老年人说过。 然而,敢于说出自己孤独的人远少于感到孤独的人,因为更多人不愿说、不好意思说。其实不必害羞,孤独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不仅中老年人,青年人乃至孩童也会感受到孤独,也都怕孤独。而直面孤独、理解孤独有助于减少孤独带来的痛苦。 沈叔叔六十岁了,不久前他对孤独有了新体会。他的女儿女婿在外地,今年女儿刚生了二胎,没找到合适的保姆,公婆一时也来不了,于是女儿向爸妈求援。老两口清楚女儿女婿的房子不大,两人都过去住着不方便,所以沈叔叔老伴儿去那边帮着照顾孩子,沈叔叔不去。 女儿女婿曾劝说让他也一起过去,说住不开没关系,虽然不能再买一套房,但可以再租一套。沈叔叔说花钱租房像是把钱白白扔掉,况且他们那边房租那么贵,太不值得。沈叔叔觉得自己做家务、做饭都不错,独自在家过几个月应该没问题。 于是,沈叔叔开始了独居生活。沈叔叔一直保持正常作息习惯,仍旧按时去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活动。老伴儿也经常跟他视频聊天,了解他的起居、督促他注意身体,给他看大外孙、小外孙女的照片和视频。 虽然看起来沈叔叔过得不错,但冷暖自知。 一个月后,他在与老年大学的同学讨论时说:“孤独就是上厕所没纸了,也没人送。” 他说:“孤独是出门前家里什么样,回来时还是什么样;掉在地上的东西,如果自己不去捡,它会一直在那儿。” 他说:“孤独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急救药盒和保温杯放在床头。” 沈叔叔原本只想半俏皮半文艺地诉诉苦,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没承想他的话引出了其他同学心中更深的孤独体验。 一位女同学说:“孤独还是少吃一顿没人介意,忘记吃药没人生气。” 她又说:“孤独是想起过往愉快的生活片段,情不自禁地微笑,但上翘的嘴角还没到位,笑容就变酸了。” 她还说:“孤独是手机来电再也不会显示那个名字。孤独是做家务需要帮助时习惯性地叫那个名字,但刚叫出口就会停下,即便叫了全名也不会有人回应。” 她想起了自己过世的老伴儿,说着说着就哭了,几位同学忍着眼泪去安慰她。 沈叔叔想了很多。 就在这天晚上,他跟老伴儿、女儿、女婿说了自己这一个月的感受,说现在自己愿意过去租个小房子住,现在他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孤独之于心理,就像饥饿之于身体 孤独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带来了痛苦。 孤独之于心理,就像饥饿之于身体。 人都得吃饭,不吃饭会饿,饿久了肠胃会萎缩,身体会消瘦,直至能量耗尽。中老年人大都有长时间饥饿的记忆,那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人的心理也要“吃饭”,这“饭”就是社交、情感等活动。当人孤独时,心理就处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饥饿”状态,这种状态也痛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称作“被试”,这个实验的被试大多是志愿参与的大学生,他们的任务是躺在一张床上,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的时间都躺着,什么都不干。他们被要求坚持尽量长时间,每待一天可以获得相应的不菲的报酬,如果忍受不了,他们可以随时退出实验。 听起来这个实验没有多难,被试们似乎应该多待几天、多挣点钱,然而,多数被试在二十四到三十六小时内退出,没有人能坚持三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实验给被试安排了一个极端孤独的环境。 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能够感觉到昏暗的漫射光,但看不到任何形状或图形。床上方的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沉闷的声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被试手臂要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屏蔽,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如同被部分地“剥夺”,所以这个实验被叫作“感觉剥夺实验”。 这些大学生起初蒙头大睡,后来用思考问题来打发时间,但很快就厌倦了,他们难以入睡,越来越不耐烦,开始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 在实验室连续待二三十小时后,许多被试会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他们出现错觉,甚至幻觉。有的被试毫无来由地担心自己会失明,还有人坚信自己已经被实验者弃之不顾了。有一位被试早早地叫停了实验,因为儿时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进他的脑子里,让他不堪忍受。 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很多心理学教材中都被提及。心理学科普读物《孤独:回归自我》里有对这个实验通俗的分析,同时提供了更多有关孤独的故事。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是一名监狱中的犯人,一次,他的正当做法触怒了邪恶的典狱长,他被罚连续若干天单独关在一间狭窄、阴暗的牢房,禁止所有走出牢房的活动。典狱长觉得这一定会摧毁男主角的意志…… 心理的“饿”是如此痛苦,以至于极端的孤独可以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手段。 除了“饿”,孤独的痛苦还在于“憋”。生理的“憋”是无法排泄;心理的“憋”是无法表达、没人反馈,人没有“存在感”。 有本书叫《失语者》,讲述的是南非男孩马丁的特殊经历。马丁在十二岁那年患病,肌肉萎缩、智力下降,直至失去意识,变成“植物人”。然而四年后,他的头脑居然苏醒过来,他能听、能看,拥有所有的感觉,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没人注意他,因为他仍旧没有语言能力和身体主动动作的能力,他的灵魂被困在一具无用的躯体里。九年后他才能够与人沟通。他在这本自传里详述了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 当然,多数人的孤独都没这么极端,多数人承受的是孤独的软磨。 获得陪伴可以减少孤独 怎样应对孤独?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陪伴,以满足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等基本需求。 只要有人陪伴和关心,人心里就有一面球形保护罩来抵抗孤独的侵袭,让人确信自己属于一个真实温暖的世界。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而且陪伴从来都是相互的,当我陪伴你时,你也在陪伴我。但本章主要讨论中老年人怎样获得更多陪伴,因为中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的挑战更大。 中老年人的陪伴主要来自配偶、子女、亲友和自己。本章第2节、第3节将分别讨论如何获得更多来自子女和自己的陪伴。 中老年人的陪伴也来自社会。社会各方面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相关资源。 2?说出感受,两代人相互“靠近” 小叶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叶、她爸妈和她公婆三家都在一个城市,小叶家跟爸妈家比较近,离公婆家稍远一些。所以小叶请爸妈白天来家里照顾孩子,晚上交接班的时候自己和爸妈还能见见面,小叶觉得这也能让他们有点儿事干,少些孤单。 妈妈不满意,女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期待子女和孙辈的陪伴,这最能带来欢乐、慰藉和希望。然而有时中老年人对晚辈的陪伴并不满意,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小叶没少为这事发愁。 多数时候小叶爸爸负责接送外孙上下学,外孙正是对事物又好奇又似懂非懂的年龄,上下学路上和姥爷天南海北地聊,小叶爸爸乐此不疲。有时候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小叶爸爸就上网查,他说他现在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全都来自外孙。 小叶妈妈通常负责做午饭和管外孙午睡,但小叶妈妈并不喜欢这项任务。小叶妈妈常抱怨外孙不听话、不懂事,而且嘴太刁、挑食。外孙也不乐意姥姥总管他。 小叶爸爸喜欢看电视,小叶妈妈觉得乱,很少一起看;如果外孙在,家里就更吵闹了。小叶妈妈觉得家里没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孤零零又无处可待。 小叶妈妈喜欢做十字绣,小叶逢节日和妈妈生日常会给她买,小叶妈妈每次都表情平淡地收下。 小叶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回到家跟爸妈交接时,他们经常顾不上和爸妈多说几句话就又立即各忙各的去了,有时候连爸妈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小叶和丈夫每年都很努力地做规划,把两人的年假凑在一起,趁孩子假期时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他们觉得每年小家庭的旅游是他们繁忙工作的“奔头”之一。 每次旅游回来之后的几天里,小叶妈妈总会找到一个机会训斥小叶一顿,说小叶和小叶丈夫一点儿都不关心她,这个闺女算是白养了。小叶有时委屈得直掉眼泪。小叶问妈妈:“你究竟希望我怎么做?”小叶妈妈不肯说。 小叶爸爸会偷偷安慰小叶,让小叶别往心里去,说:“你妈就那样,过一阵儿就好了。” 小叶想不明白:都在一个环境里生活,自己都是一样地陪伴,为什么爸爸就能乐乐呵呵,妈妈却总说自己不关心她呢? 陪伴获得感不强的五种情况 在以下情况中,中老年人会觉得子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 第一种情况,子女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满足中老年人的最基本需求。例如,子女不赡养父母,或者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恶劣等。小叶家不存在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子女没有感受到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所以没有提供相应的陪伴。例如,小叶妈妈可能希望和女儿一起旅游,但女儿没有发现妈妈的这个需求。 第三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但与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有差别。例如,小叶觉得让父母照顾外孙会让他们减少孤单,小叶爸爸满足于这种生活,但小叶妈妈又生出很多抱怨,这减弱了小叶妈妈对陪伴的获得感。 第四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某些需求,但中老年人感受不到。例如,小叶经常根据妈妈的兴趣喜好送她十字绣等礼物,但小叶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不能从中体会女儿的用心,不会因此而增强获得感。 第五种情况,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不仅仅针对子女,子女的陪伴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中老年人的全部需求。 问题摆出来了,怎样解决呢? 第一种情况,更需要从道德、法律层面解决。 第五种情况,将在本章第3节中讨论。 本节要讨论的是第二、三、四种情况,它们的共同症结是:子女提供的陪伴与中老年人的需求两者之间不够契合。 这是两代人共同的问题,所以需要两代人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当然,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多走几步”的是年轻一代。 一个信使,促进代际间的理解。 一本相册,汇集岁月中的印记。 一件礼物,表达善意和主动交流的愿望。 一份祝福,愿亲人间更多机会相互陪伴。 生活实例+专业分析+主题照片+大字排版 打通代际交流壁垒 ??提供实用心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