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精)

了凡四训(精)
作者: (明)袁了凡|责编:李郑龙|校注:胡国浩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70
折扣购买: 了凡四训(精)
ISBN: 9787553810959

作者简介

胡国浩,华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文献学。著有《台湾“国图”藏明人文集概况》等。

内容简介

壹立命之学 【导读】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对儿子的教诲之言。与一般家训订立家规、严词申斥不同,了凡先生从自己生平说起,文辞谦和、循循善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勉后人改过向善,努力成为圣贤。这种平易近人、入情入理的现身说法,对普罗大众,无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首篇《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晚年所作,可视为其一生修身经验的总结。在此篇中,他叙说了自己平生经历,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信孔先生的预言,笃信宿命,认为人的命运是先天既定无法变更的,人只能逆来顺受。第二阶段:遇到云谷禅师,听受“改命”之理,认识到命运既有先天成分,也有后天因素。人只要奋发图强,努力为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第三阶段:坚持做功过格,先后完成三千善功、万件善行;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彻底改变了命运。 在最后,他告诫儿子袁俨(字天启),听天由命之说是世俗之论,君子志士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做人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可耽于逸乐。人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常常反省自身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道德和功业才能有所成就。 弃学从医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举业:指科举考试。学医,谓可以养生养生:此处“养生”有维持生计、颐养德性两层含义。古人认为“医乃仁术”,行医不仅能够为人治疗疾病,还可以此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从身体和德性两方面保养生命。,可以济人,且习一艺艺:才能,技能。以成名,尔父夙心夙心:一直以来就有的心愿,平素的心愿。也。 【翻译】 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老母亲让我放弃科考的学业而学习医术,她说:“学医不仅可以维持生计、颐养德性,还可以治病救人,而且通过学习一种技能而成名,也是你父亲平素的心愿。” 【解析】 了凡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家有藏书两万余卷。父亲袁仁“博极群书”,精通医术,对儒学、佛学均有很高的造诣。袁仁对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他曾教育儿子:“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 了凡先生十三岁时,父亲病危,其临终前,将两万多册藏书托付给了凡。了凡兄弟共五人,了凡排行第四。父亲走后,生活重担全压在了母亲李氏一人肩上。为了养家糊口,李氏不得不让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的了凡弃文从医。了凡先生的父亲、哥哥都精通医术,为当地名医,家族中通医理者众多,他学习医术,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实,李氏对了凡先生的教诲,与了凡父亲生前对孩子的教导十分相似:“不如教习六德六艺,做个好人。医可济人,最能重德。” 中国古代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当范仲淹还是穷书生时,有一天,他到庙里抽签算卦。他抽了一支签,问解签人:“我将来能做宰相吗?”解签人说不能。他又问道:“那我能做个好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于是范仲淹叹气说:“两样都不能,我将来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旁边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堂堂男儿,想立志做宰相,不难理解。可是,你为何又想做个医生呢?志向是不是小了点儿?”范仲淹告诉他说:“我关心的哪是这些!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莫过于当宰相。就算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所学造福苍生,莫过于做医生。做个好医生,对内可以疗治父母的疾病,对外可以救治天下苍生,可谓利益无穷啊!”听完这番话,解签人感叹道:“你有如此仁爱之心,日后定能成为真宰相!” “小品雅集”丛书,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中国雅致生活的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丛书由名家精心挑选,集众多专家之力,以全注全译的形式,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本书解析贴近现代社会,努力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阐述了修身立德、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种原则,揭示了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的智慧。本书的解析部分,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解读、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