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马克思(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856
由此视角来看,关于精神一肉体的二元论观念根 本就 站不住脚了。因为,无论“精神”是在什么程度上被 设想 为非质料的、不可分的和不可毁灭的,它都只能自由 飞翔 于物质限度之内,物质决定了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 换句 话说,这种二元论不能满足使人的意识得到发展,或 者, 使人从非人的存在中区别出来成为可能的最小条件。 因为 这样一个二元论的“精神”不可能是任何东西:首先 ,因 为唯物主义排除了非物质的现象和实体的存在;其次 ,因 为意识是类的成员之间以及与他们的自然、社会和经 济环 境之间的物质关系发展的产物。 因此,由上所述,精神一肉体的二元论不仅是错 误的, 而且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在尚没有人能够存在的地 方假 设了一个(自我)意识,因而它也严重地将实践的产物 和 实现这种实践的条件混淆起来了。由于将意识自身误 认为 是使意识成为可能的劳动,二元论不能提供一种实现 “生 命过程”的通路,这种“生命过程”独特地决定了人 类存 在的特性。马克思写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 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47)。换句话说,意 识是被 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生产所决定的,即被“物质资料生 产本 身”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本身” 构成人 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德意志意识形态》,48) 正是以这一方式,马克思将黑格尔自己嗜好的二 元论 “倒置过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73— 193)。因 为黑格尔坚持认为,只有通过意识对精神或者形而上 的真 理——黑格尔称其为“绝对”——的追求,对自由的 探求 才能得到实现,而马克思则表明,自由远不是一个给 定的 内在的“精神”,自由标识了一种实践的成就: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 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 所说的、所设想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 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 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 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因此,道德、宗 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 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 , 没有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47) 换句话说,自由,不是从物质制约中的解放,而 毋宁 是对自我对象化的追求的自由;这种对象化体现在创 造性 的实践之中,而个体的历史性和人民的历史都发源于 这种 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179—182)马克思认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 也是自 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12)。 由此看来,将生命的物质条件看作它的阻碍和限 制的 观点,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解。因为“生命过程”是“ 有血 有肉”的现象,它不仅涉及到人类存在与自然的交换 ,而 且还涉及到人类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既 不是 机械的,也不是任意发生的;而是在一个人将自己认 作普 遍和自由的存在物的意义上,他们确定的一种物质的 辩证 的交换关系;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他本身以 对他 人——他人自己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种类似的过程— —的 承认为中介。 尽管马克思本人关于这种关系的例子或许能够更 有力 地说明他在大英博物馆中写成的充满讥讽的孤愤之作 ,我 还是要选择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在具体化了的辩证法 中既 能比喻地、也能实在地作很好的说明。成为一个母亲 ,不 仅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生产族类的生物过程,而且还可 以被 看作现象地或者经验地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可 以被 看作一个为了与“母亲”的自我的概念合并的单纯实 体。 孩子自身可以被看作是物质的,是通过怀孕、分娩的 痛苦 和对子孙的持续依赖而发生的戏剧性的物理变化;但 孩子 还可以被辩证地看待,他是一个发生的自我意识的改 变这 样一种相对长久的现象;自我意识本身也注定要被克 服, 正如孩子最终要由于出生、成长和分居而被取代一样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