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

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
作者: 蔡佑祥|责编:周北川//杨秀英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
ISBN: 9787229098964

作者简介

蔡佑祥,1965年7月生于重庆市江津区,现在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工作。2009年7月,出版长篇人物传记《重庆名人刘子如》;2015年9月,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

内容简介

1932年的早春,龙盘虎踞的六朝古都南京春意盎然:弯弯曲曲的秦淮河波光潋滟,纵横交错的道路边的小草吐露出柔嫩的鹅黄色,城郊星罗棋布的庄稼地一片碧绿,逶迤如练的散发出湿润气息的万里长江滔滔东去。 2月下旬的一天,朦胧的春夜刚刚降下帷幕,在南京郊外陵园别墅一间宽大的屋子里,济济一堂地坐着二十多名英姿勃发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在严肃而压抑的气氛中,学生们掩饰不住地流露出些许的兴奋与躁动。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滕杰见时机到了,对所有参加会议的人依次点了名。然后同其他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等待被学生们原称作“校长”而现改称“领袖”的蒋介石发表讲话。 主持会议的蒋介石正襟危坐在藤椅上,抬头扫视一眼寄托了无限希望的每一个学生。他神色凝重地说:“党国现处于非常危难中,特约你们来谈谈,听取你们各个人的意见,故不采正式会议形式,重在听取你们每个人发表的意见,说话不受时间限制。” 一直把自己视为民族的脊梁和国家希望所在的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按照班次和年龄的顺序进行慷慨激昂的发言。 在学生们发言的时候,蒋介石时而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认真地做着记录。对有些没有听清楚的发言,他会和颜悦色地小声询问,似乎生怕影响学生们讲话的兴致和思路。令学生们惊讶的是,平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蒋介石以威严和居高临下而著称,而现在大相径庭的是和蔼、亲切与平静。但令人更加惊愕与意外的是,在有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参加会议的重要场合,居然没有设立保卫安全的警戒。而如此重大的责任仅由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戴笠一人担当。 干练的戴笠不时起身进进出出,警惕地巡视着会场内外可能引起不安因素的蛛丝马迹。 此时,戴笠进入了会场,在轮到他发言的时候,站立在会场的正中央,“对汉奸共党活动情形,作了颇扼要的报告”,讲完之后,他恭敬地请领袖蒋介石和与会者给予指教。令所有参加会议的黄埔军校的学生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貌似谦逊的黄埔军校第六期未毕业的学生,是他们此时发言讨论、近期将要成立的这个组织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并由此发端在日后成长为一个令人惊恐万分与机构庞大的特务组织的主宰者! 紧张而亢奋的会议一直进行到23点,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结束。 第二天晚上,同一批人在同一地点继续讨论第一天晚上的会议内容。 会议到了第三天晚上。黄埔军校的学生娄绍恺、干国勋、易德明和滕杰就反抗日本侵略、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内的反对派采取强硬措施、继续推进孙中山总理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等内容各抒己见。在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中,尤其以筹备处负责人滕杰的讲话最为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此时,已是深夜。窗外春风吹拂,万籁俱寂。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强烈地提出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蒋介石清楚再回避抗日这个同仇敌忾的敏感问题显然不行了,为此他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的学生们说:“日本已有50年的侵华准备,装备精良。我华北平原,绵长海岸线和长江水道,都极适于他陆海空军之活动。现代化武器杀伤力极强,机械装备行动迅速。我们虽地大、物博、人众,一点准备没有,有什么用”,“我所能做的是忍辱负重”,“决不轻言作战”。 《信念的较量:鲜为人知的红岩故事》从采访、搜集史料到写作完成,作者历时5年。通过采访多地烈士家属及事件亲历者等数十人,搜集相关史料1300万字,撰写10万字阅读笔记,终成此书。采访、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挖掘出许多没有披露过的富有感染力的细节,采用了同类书中从未披露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