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四)
作者: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9.80
折扣购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四)
ISBN: 9787571122539

作者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编写组,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从业人员和中小学有相关教学经验的老师组成。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结合当下部编版人教社教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了这套书系。曾出版过《中小学生作文选》《中华好家风》等。

内容简介

片段一: 第一单元?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景是古诗词中重要的题材之一,本单元选取的5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中,有的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让人身临其境;有的将情感融入景物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想;有的通过丰富的联想营造出唯美的意境。它们都展现出了诗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欣赏、体验自然之美吧。 独坐敬亭山① [唐]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②, 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一生放浪不羁,天赋过人。他少年时就吟诗作赋,博学广览,爱好击剑行侠。其诗歌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注释 ①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市。 ② 厌:满足。 译文 群鸟都高高地飞走不见了,孤云独自悠闲地飘走。互相看着,怎么看都看不够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了。 赏析 在很多写山景的古诗中,鸟和云都是很重要的点缀,但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将这些都去掉了,鸟儿和白云都飞走了,只剩下孤寂的敬亭山,营造出孤独清幽的意境。第三句“相看两不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看山,山也看“我”,而且彼此怎么都看不厌。山和“我”相互慰藉,表现出作者在孤独中自求疏解、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心态。全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 拓展链接 李白与敬亭山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山势绵延,气候温暖湿润,花草树木茂盛,风景十分秀美。因为李白写的这首《独坐敬亭山》,后世的人们还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塔楼,叫作“太白独坐楼”。楼内有一尊李白的雕像,雕像眺望着远方,呈现的正是《独坐敬亭山》中的情景。而李白与敬亭山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典故,后世诗人们提到敬亭山,常会想到李白,如宋末元初诗人陆文圭(guī)的“敬亭山属谢家诗,太白重来又一奇”、宋人袁甫的“且上敬亭山,感慨怀李白”等。 片段二: 鹿? 柴①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②人语响。 返景③入深林, 复④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 ?—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jié),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的诗多为五言,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充满诗情画意,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精通音乐、绘画和佛学,有“诗佛”之称。著有《王右丞集》。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鹿柴》等。 注释 ①?鹿柴(zhài):王维晚年隐居地附近的一处景点,在辋川。“柴”通“寨”,有篱落的村墅。 ②?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 ④?复:又。 译文 空旷的山林里看不见人影,却能听见说话声在山谷间回响。夕阳的光芒照进密林里,又落在青苔之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前两句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山林里空荡荡的,突然听见有人说话,空寂的环境被这轻微的声响打破,反而更显得安静了。落日余晖照入树林,又照上青苔,不仅呈现出光影色彩上的美感,还用日光移动的画面表现出了时间慢慢流动的悠闲美好。整首诗意象简单,却极具美感,空灵幽静之感让人回味无穷。 拓展链接 王维的《辋(wǎng)川集》 王维晚年隐居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他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辋川别业所在的园林有很多美丽的景色,王维在那里生活期间,专门编有一部《辋川集》,收录了二十首诗歌,描写了辋川别业的二十处景点。这首《鹿柴》就是其中一首。这二十首诗歌每一首都是五言绝句,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柴》《竹里馆》和《辛夷坞》。这些诗都描绘了辋川别业宁静、秀美的景色,如《辛夷坞》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华子冈》的“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木兰柴》的“秋山敛(liǎn)余照,飞鸟逐前侣”,《临湖亭》的“轻舸(gě)迎上客,悠悠湖上来”,等等。 1.选篇科学有阶梯。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精选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古诗词,搭建从启蒙到进阶到高阶感受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阶梯。启蒙阶段选择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内容贴近自然、动物、生活、四季变换和简单情感的古诗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培养孩子的基本情感和价值观。进阶和高阶阶段,逐渐增加古诗词的难度和深度,引入更多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诗词,通过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思考和鉴赏,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掌握古诗词有方法。 全书从注音到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难词进行注释和解释,降低阅读难度,方便自主学习。同时按照不同阶段的需求设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并在每个主题单元后设有练习环节,形成学习闭环,检验学习成果。 3.拓展常识有积累。 在介绍古诗词的同时,穿插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日积月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文化常识。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4.理解传统文化有系统。 在每单元特别增加了传统文化栏目。根据传统文化的主题选篇,系统梳理,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让孩子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民俗文化之美及民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