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我

马克思主义与我
作者: 陈学明 著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主义与我
ISBN: 9787201172064

作者简介

陈学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名誉会长,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一切从实际出发 让我们回忆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 ABC 的基本理论: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应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亦即存在第一性,存在是本原的,思维第二性,思维是派生的。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的概念、思想、知识、理论等,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回答了关于世 界的本原问题,第二方面则回答了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科学标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恩格斯详细论证了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列宁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揭示了哲学中的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 线,一条是从思想、感觉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与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相对应的,是两条不同的认识 路线:一条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一条是 自以为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客观性。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事物,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成分,有一是一, 有二是二,不能主观地添加什么或者减少什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把 “观察的客观性”作为辩证法的十六要素的第一条,指出:“观察的客观性 (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淤 这是具有极为深刻的 寓意和重要的意义的。二是全面性。这就是要从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中认识 客观事物,既要看到事物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 联系与发展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整体性。列宁说,全面性就是要认识“这个 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于,而且要认识“每个事物(现象等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一般的、普遍的。每个事物 (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淤。三是深入性。这就是 从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的矛盾及事物的矛盾方面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中来分 析事物。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 动’、自主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 识。”于 如果不深入事物内部精细地研究矛盾,仅仅远远一望,是不可能真 正解决问题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必然结果。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不是精神决定物质,而是物质决定精神,世界统一于物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物质概念问题,明确了科学的物质概念,确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榆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物质实体,其共同特征就是它们的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旧唯 物主义把世界归结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形而上学局限性,对形形色色的 具体物质形态作出了科学的抽象,奠定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石。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把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历史观领域和认识论领 域,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建立了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从而确立了包括实践观在内的最科学、最完备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坚持辩证唯物 主义物质观,具体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归结为一句 话—— 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在实际工 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维 方法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谋求创新,也必须贯彻从实际出发。解决如何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最基本问题。 换言之,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在丰富的实践中推动 理论创新。例如,我们对于当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就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加以分析和破解。我们应当运 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客观实际 出发,要求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 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于。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还必须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 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盂 从这些创新的实际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人的活生生的实践去抽象地思考,抽象地进 行所谓创新,从实际出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和实践的辩证互动互推 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依据和遵循。 1.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熟悉马克思,感悟马克思主义赋予每个人的力量 本书通过详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能够为读者培育自己的素质、竞争力和底气提供最丰富的理论资源,增加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广大党员干部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 2.本书从微观层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对个人成长的直接影响和作用 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积累、清晰的逻辑脉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我们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精神食粮,深化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认识,使读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引导读者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底气,使其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3. 本书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理论专著,它是作者学术成果的展现和真情实感的表达 本书作者陈学明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情怀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他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思考现在的毕业走上工件岗位以后,为什么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出现差距的内在因素是什么等相关的问题进行创作,力图让学术理论指导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高内在素质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