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史

辽夏金元史
作者: 张帆 陈晓伟 邱靖嘉 林鹄 周思成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辽夏金元史
ISBN: 9787521750959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元史专家,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简史》等。 1983年生,蒙古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研究员。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辽史》,出版专著《图像、文献与文化史:游牧政治的映像》。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2014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98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宋辽金史、历史文献学、科技文化史,著有《〈金史〉纂修考》等。 197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辽代与宋代政治史,著有《辽史百官志考订》《南望:辽前期政治史》《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等。 1984年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译著4部,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2021年的新书《隳三都 : 蒙古灭金围城史》荣获首届文景历史写作奖。

内容简介

第十章 元朝的中衰与灭亡(1294—1368) 二、皇位继承制度的隐患 元朝中期,边疆战事虽然逐渐平息,但更严重的危机在政权内部出现了。这就是激烈的皇位争夺。造成皇位争夺的主要原因,是大蒙古国忽里勒台选汗传统在元朝的遗存。 “忽里勒台 ”作为大蒙古国时期的诸王大会,具有推戴大汗、决定征伐等职能。大蒙古国历代大汗,包括元朝第一任皇帝忽必烈,都是经忽里勒台推戴即位的。忽里勒台会议在当时起到了确立君臣名分、将分散的草原封地聚合为帝国共同体的政治功能,但也造成了蒙古汗位继承的不稳定性,加剧了蒙古贵族内部的纷争。入元之后,忽必烈着手对此进行改革,很早就立己子真金为皇太子,企图确立中原王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当时他推行“汉法 ”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忽里勒台选汗传统仍然顽强地在元朝延续下来。忽必烈在立太子时,并不敢否定忽里勒台旧制,而仅仅声称预立皇储是“太祖皇帝遗训 ”,自己选立真金则是“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 ”的结果,力图将此举披上忽里勒台传统的外衣。后来真金去世,忽必烈很长时间没有续立皇储。直到他去世前夕的至元三十年(1293),才将皇太子册宝授予其孙、真金第三子、正在漠北抚军的铁穆耳。但这次选立皇储的工作与第一次相比更加不彻底,仅仅是颁授了一枚象征皇储身份的印玺,而并没有采取巩固铁穆耳皇储地位的进一步措施,如颁诏令、授玉册、置官属、择师傅等,实际上是继续向忽里勒台旧制妥协。这给将来的皇位继承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逝世。四月,铁穆耳始从漠北赶回上都。他的即位并不顺利。按照蒙古惯例,在上都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由于有相当一部分诸王贵族主张拥立铁穆耳的长兄晋王甘麻剌,会上产生了激烈争执。幸好朝中的元老重臣大都站在铁穆耳一方,平宋勋臣伯颜“按剑陈祖宗宝训,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 ,另一位元老玉昔帖木儿则亲自说服甘麻剌,敦促他服从忽必烈的遗命。经过他们软硬兼施的努力,最后终于形成了一致意见,在诸王大臣“合辞推戴”的形式下,铁穆耳正式即位,是为元成宗。 成宗的即位过程表明:进入元朝之后,忽里勒台选汗传统仍对包括皇帝在内的蒙古贵族有着重要影响,它并不因是否曾预立皇储而改变,使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皇帝生前指定的继承人身份,不足以成为继承皇位的充分条件;只有通过忽里勒台会议的合辞拥戴,皇位继承才最后生效。这种由草原社会流传下来的贵族选君观念,缺乏对被推举者身份的具体限制,实际上为争夺皇位的行动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依据,也为有野心的大臣进行政治投机提供了可能性。任何一个未按正常传承次序即位的皇帝,都可以以“宗戚旧臣 ”的“协谋推戴 ”自欺欺人,利用忽里勒台传统观念来标榜自己上台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有关恶果在元朝中期的皇位继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从成武授受到南坡之变 成宗在位后期,曾将自己年幼的独子德寿立为皇太子,但德寿不久就夭折了。大德十一年(1307)春,成宗驾崩,此时并没有预定的皇位继承人,因而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皇位继承危机。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企图拥立成宗的堂兄弟安西王阿难答,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则以阿难答并非真金后裔、“支子不嗣 ”为理由,倾向于成宗的两个侄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均为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子)。当时海山封怀宁王,总兵于漠北;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居于怀孟(今河南沁阳)。哈剌哈孙一方面迅速遣使与他们联系,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丞相身份,“称疾卧阙下,内旨日数至,并不听,文书皆不署 ” 。他用拖延时间的办法,成功地阻止了卜鲁罕皇后临朝称制;反对派想杀害他,但一时不敢下手。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首先赶到大都,在哈剌哈孙协助下闯宫发动政变,捕杀阿难答、阿忽台等。爱育黎拔力八达本想自即皇位,但惧怕其兄海山手中强大的军事实力,被迫自称监国,北迎海山为帝。五月,海山即位于上都,是为元武宗。为报答其弟闯宫夺位的功劳,他将爱育黎拔力八达立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以复系交替的方式传承皇位。 至大四年(1311),武宗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元仁宗。按照事先的约定,他应当以武宗的长子和世?为皇位继承人。但时易事移,重握大权的仁宗,不肯再将胜利果实从自己一系轻易让出。延祐二年(1315)十一月,仁宗封和世?为周王;次年三月,下令让他出居云南;十月,正式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和世?不甘心失败,赴云南途中行至陕西,在一批武宗旧臣的拥戴下发动兵变,进攻潼关,并东渡黄河,袭破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史称这次事件为“关陕之变 ”。不久叛军内部发生分裂,自相残杀,元廷又调集优势兵力加以围剿,叛军遂告溃散。和世?被迫远走阿尔泰山以西,依察合台诸后王而居。 延祐七年,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英宗年轻气盛,锐意兴革,任用同样年轻的一位勋臣后裔拜住为丞相,清算以已故权臣铁木迭儿为首的势力。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等人渐不自安,希望借拥立新君来摆脱困境。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由上都南返大都,途中驻跸于上都以南三十里的南坡。铁失等人突然发动政变,率军队闯入行帐,杀害了英宗和拜住。史称这次事件为“南坡之变 ”。铁失计划拥立的新君,是正在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剌之子)。后者一直在侦伺朝廷情况,觊觎皇位,与铁失事先已有勾结,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并非完全被动的角色。九月,也孙铁木儿接受推戴,即位于漠北,随后南下大都。因他于次年改元泰定,所以史书中称他为泰定帝。为了掩饰自己卷入弑君事件的罪责,泰定帝果断地迅速逮捕、处决了铁失及其主要党羽,从而也使混乱的政局重新稳定下来。然而,元朝的皇位继承危机并没有至此结束,更大的事变还在后面。 ※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传统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国内史学中坚学者联合打造,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 ※史学名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