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远方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4.60
折扣购买: “榜样代代传”系列丛书:李四光的故事
ISBN: 9787555518235
以古圣贤为楷模 湖北省黄冈市位于大别 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 势险要,与鄂州隔江相望, 是湖北“雄峙江浒”的重要门 户。作为鄂东文化的发祥地 之一,黄冈曾经孕育了一大 批科学文化巨匠,如活字印 刷术发明者毕昇、药圣李时 珍、爱国诗人及学者闻一多 、国学大师黄侃、文学评论 家胡风等,作为“中国地质 之父”的李四光也是其中一 员。 在黄冈北25千米处,有 一座海拔约500米的小山, 属大别山的龙王山支脉。这 座小山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背靠大别山,面临长江 。当地人称这座景色优美的 小山为“回龙山”,名字源于 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9条 青龙住在这一带,后来龙王 要跟潭里的怪兽恶斗,便下 令让9条青龙飞回龙宫,准 备战斗。在它们回去的路上 ,最小的青龙留恋故土,不 想离去,于是悄悄地独自返 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历 经岁月沉淀,渐渐地,它与 周围的万物融为一体,最终 化作一片起伏的山峦,山上 的一草一木也都成为丰饶的 物产。当地百姓都很感激它 ,于是将其化成的山叫作“ 回龙山”,意为“回归人间, 与民同乐”。 回龙山下,水塘与村庄 交错,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1889年10月26日,回龙 山下的下张家湾村,秀才李 卓侯家张灯结彩,因为家里 又添了一个男孩。李卓侯为 孩子取名叫李仲揆,他就是 后来的李四光。 李仲揆的祖父库里是蒙 古族,由于家境贫寒,在清 光绪末年从草原一路乞讨, 辗转来到回龙山下,在下张 家湾村一座破烂不堪的庙里 定居下来。为了生活方便, 库里改姓李,还娶了一位当 地姑娘。他办了一家私塾, 教儿童读书识字,空闲时则 上山砍柴变卖,勉强糊口度 日。 李仲揆的父亲李卓侯从 小随父念书,成绩优异,长 大后顺利考中了秀才。但是 他看轻仕途,选择继承父业 ,将村里的一座庙宇修缮一 新,在那里开办了私塾。李 仲揆的母亲姓龚,待人宽厚 ,勤劳节俭。 李卓侯夫妇一共生育了 四儿二女,李仲揆排行第二 ,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李家 三世同堂,家中共有9口人 ,但家里只有几间房舍、三 亩薄田,人多地少,而且一 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李卓 侯就成了家里主要的劳动力 。为了养家糊口,他一边教 书,一边与一户徐姓人家合 作种地。 当时私塾收的学费很低 ,一个学生每年只需交几斗 粮食或百文左右的铜钱,所 以李卓侯的收入并不高。遇 上好年景,九口之家省吃俭 用,倒也可以勉强维持温饱 。若庄稼歉收,就难免面临 无米下锅的窘境,不得不借 高利息的谷子,以度过饥荒 。尽管生活比较艰难,但是 好在李家上慈下孝,相亲相 爱,日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 。 家庭的耳濡目染,使李 仲揆从小就很孝敬、懂事, 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美德。 当时他家是父亲主外,母亲 主内,父亲在外教书、种地 ,母亲则负责家务,照顾年 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为 了挣钱改善家中的经济状况 ,母亲不辞劳苦,挤出时间 来织麻纺线,贴补家用。 见母亲天天忙得像个陀 螺,难得有空闲,李仲揆很 不忍心,总想帮忙做点事情 ,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到五 六岁时,他便开始做些力所 能及的家务,如扫地、舂米 、推磨等,干得十分起劲, 小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 尽的能量。那时,往往村里 的人还没有起床,天还没有 彻底放亮,他就已经从山上 砍柴回来了;下午放学后, 他也总是满载而归,回到家 里放下柴火,赶紧帮母亲生 火做饭。 看着懂事的儿子,母亲 既欣慰又心疼,担心他小小 年纪干这么重的活儿影响身 体发育,于是让他少干点。 李仲揆却伸伸腰杆,装出一 副很轻松的样子,宽慰母亲 说这点活儿根本不算什么, 以后他会负责家里的柴火。 这时,哥哥恰好从地里干活 儿回来吃饭,知道事情的原 委后,心里一阵愧疚,连忙 安慰母亲,并且表示以后会 和弟弟一起上山砍柴。李仲 揆想到哥哥除了要到学堂念 书,还得到地里帮忙,忙劝 阻道:“不,哥哥,家里的 事我也帮不上太多的忙,砍 柴的事还是让我来吧,你们 都不用管了。” 乡亲们知道后,都羡慕 地议论说:“李家兄弟姐妹 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而且懂得孝敬老人,家风真 好!”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