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12
折扣购买: 混淆:个人隐私自我保护手册
ISBN: 9787301352434
作者简介: 〔美〕芬恩·布伦顿(Finn Brunton)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传媒、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布伦顿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技术史和理论;计算机历史(前电子时代和后电子时代)、黑客和黑客文化、加密货币、社会主义计算、关注媒体、文化和传播的交叉研究等。 〔美〕海伦·尼森鲍姆(Helen Nissenbaum)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理工学院信息科学教授。其从事科技、数据隐私领域研究多年,曾参与起草奥巴马政府的《消费者隐私权利法案》,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AFRL)、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长期资助专家。 译者简介: 赵精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学术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数字法学。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北航青年五四奖章。译有《所有权的终结:数字时代的财产保护》等,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论坛》《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并有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经济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性文章数篇。 林北征,广州互联网法院法官,法学博士,研究兴趣为互联网司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行政法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应用法学》《数字法学》《法治论坛》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主执笔人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多项调研课题。第29—32届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中国应用法学高峰论坛、全国科技法治论坛获奖作者。另在《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发表案例分析多篇,获评全国法院系统优秀案例分析、广东法院十大民商事案例、广州法院精品案例等。
保护隐私是件大事儿,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但个人是否有能力“对抗”来自商业巨头的“无处不在”的隐私“监视”?本书尝试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个体探索出一条通过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隐私的路径。相较于直接地、强硬地抵制,本书为个体保护自己的隐私提供一种更加迂回、婉转但也可能更“接地气”且更有效的方法,即混淆的手段。此外,本书回应了混淆手段可能会遇到的法律和伦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