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坊间拾遗/京腔京韵话北京

市井坊间拾遗/京腔京韵话北京
作者: 张田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市井坊间拾遗/京腔京韵话北京
ISBN: 97875592023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昔日正阳门门洞儿内的两古庙 站在昔日正阳门所在地张望,迤南是繁华的前门商业 街,迤北是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读者们可曾想到,三百多 年前,古都北京正阳门的城门儿洞内还存在着两座寺庙: 关帝庙和观音庙。要清楚地介绍这景观,还得从老北京的 特色说起,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赛 牛毛。”老北京不仅胡同多,寺庙也同样很多,虽然没有 三千六,但鼎盛时期也多达千余座。尤以关帝庙、观音庙 为冠,明清两代有关帝庙两三百座,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 为主的观音庙、大悲坛、紫竹林、白衣庵也不下百余座。 正阳门里的“关老爷” 只要提及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飘,我 们一定都会想到三国中的汉将关羽。他不仅以英勇善战著 称,更是以忠、义而闻名。因为深受历代帝王的尊崇,所 以他的封号也是越封越大,由宋朝的“义勇武安王”到元 朝的“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再到明朝的“三界伏魔大 帝”,最后到了清朝的最高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 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而在民间,关羽 不仅是忠义的化身,并且还是守护财产的武财神、降妖镇 魔的大将军,因此百姓们对关羽更是崇拜有加,他们都亲 切地尊称关羽为“关老爷”,而关帝庙则称为“关老爷庙 ”。儒、释、道三家都对关羽推崇备至,因此关羽成了唯 一被三家认可的人物。 供奉关羽与观音的庙宇一般都离得比较远,而同时在 一地方出现,在咱北京城绝无仅有,而这种情况在二百多 年前的明朝正阳门中就已经出现。这两座庙宇在昔日正阳 门的瓮城中一左一右,一立就是数百年。 明清两代雄踞在南北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恢宏壮丽、蔚 为大观,而居于其月城(瓮城)内西侧的关帝庙的名声更是 响彻京师,虽然占地不足一亩却是香火旺盛,每当春、冬 两季皇帝率文武百官祭神农、祭天回宫之时,必到此焚香 祷告祈求关帝的护佑,因此在所有城门中这座关帝庙的规 格最高。而真正使正阳门关帝庙名声大振的却是因为被众 人传说在此庙求签最灵,这种说法不但口口相传,而且众 多明清笔记小说也都有记载,清人杨静亭也留有这样的诗 句:“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庙内所供的关羽原为明天启年间宫中旧物,后因明熹 宗恶其塑像矮小而弃于此地。这位“关老爷”因祸得福, 尽享世间香火数百年。该庙除了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等 十三尊神像,还供奉了一匹白马。凡读过《三国演义》的 人都知道关公坐骑为赤兔马,那为何庙中不供奉红马而供 奉一匹白马呢?这里有个故事。话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 京后,元朝后裔本雅失里,经常带兵进行骚扰挑起事端, 民不聊生。明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带兵五十万 北上亲征,明军一路高奏凯歌,顺利到达斡难河,先击败 本雅失里,后又大败阿鲁台,之后明军乘胜追击百余里, 直追得敌军丢盔弃甲,大伤元气,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斡难 河之战。在与阿鲁台交战之际,明朝将士见茫茫大漠雾霭 之中,总有一位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 文武打扮、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白马的神人为其开路 。虽然此人骑的是一匹白马,但众将士还是把他当成了下 凡的关羽。当明军凯旋时,闻听明成祖北上出征那日,有 居民养白马一匹,早晨遛马迁到院中后,便不动不食,下 午则气喘吁吁,晚间才略吃些饲料。这匹白马天天如此, 直到御驾还朝才恢复正常。明成祖便断定此白马正是沙场 上救了大军的“关羽”所骑之马,为了感念白马的救驾之 功,就将白马也供奉在此关帝庙中。同时也为表彰关公护 佑有功,传旨将崇祀关羽纳入《祀典》,四时朝拜。当然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只是个传奇故事,是明朝御用文人为 了歌颂朱棣而编出来的一则故事而已。 到了清朝,马上得天下的女真人对仁义勇武的关羽更 是推崇备至,每代皇帝都对关公加封晋爵,对关公的祭祀 也作为国家每年固定的“命祀”。在民间从农历五月初九 开始,进香游客日益增多,庙内供奉的三口由打磨厂三元 刀铺所铸的沉重的大刀要在此日进行磨刀致祭,五月十三 日这一天,关帝庙最为热闹。京师谚日:“大旱不过五月 十三。”因此,五月十三这一天往往多雨,而民间传五月 十三乃是关羽过江单刀赴会之期,于是这一日的雨便成了 天赐磨刀水。北京各关帝庙在这一日还有“进刀马”的活 动,因此,这一日关帝庙附近游人络绎不绝。到了六月二 十四日祭关帝的活动达到了高潮,鞭炮齐鸣如同过年。 正阳门的关帝庙有几绝,其一是庙内所立的由明焦太 史(焦竑)所撰、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正阳门关侯庙碑 》的碑记,其二是刻在正阳门内由明朝文人王思任所撰、 大书法家米万钟所书的《谒午门关帝庙有纪》,其三是清 文学家、史学家赵翼为关帝庙所题的对联:“乃圣乃神乃 武乃文,扶四百载承尧之运;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如七十 子服孔之心。”其四是庙内所供的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由打磨厂三元刀铺所铸的三口大刀,最大的长二丈,重四 百斤,其余两口一个重一百二十斤,另一个重八十斤。P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