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幽思(琴棋书画)/中国风雅文化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琴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是我 国古代八类常见乐 器(即“八音”)中的一类。它与瑟、筑、筝、琵琶、 箜篌等同属 “丝”类,为弹弦乐器。琴以木为身,以丝为弦,由 于古代多用桐木作 琴,如《诗经·鄢风·定之方中》所说“椅桐梓漆, 爰伐琴瑟”,所以 古人有以“丝桐”之名称琴的。琴弦的数量,据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的记载,*初为五,周朝初期增加到七,故琴又有“ 五弦”“七弦”之 称。从新中国成立后出土文物的情况看来,春秋战国 时期又出现了十弦 琴。西汉以后,七弦琴渐多,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古琴 七弦十三徽的形 制。关于琴的产生,古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吕氏 春秋·古乐》记 载:上古朱襄氏统治天下时,由于天气多风,阴气太 重,植物不结果 实,于是士达制作了五弦琴,用它来招聚阳气,使万 物生长。《太平御 览》引《通礼纂》记载:尧统治天下时,让手下的无 勾制作了五弦琴。 东汉的马融在《笛赋》中将琴的发明制造权归属于宓 羲,宋人朱长文 在他所撰写的我国**部琴史专著《琴史》中也采用 了这一说法。东 汉文字学者许慎则认为琴是神农所造,东汉另一文人 桓谭也持这种观 点,并在《新论·琴道篇》中作了具体描述:从前神 农继宓羲之后称 王天下,他效法天地来进行统治,于是就砍削梧桐树 作为琴架,缫丝作 为琴弦,用琴声来与神明相通,与天地相合。 其实,琴的发明不应仅仅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 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发明制作的 。不过,上述记载 告诉人们,*初的琴是作为一种抗旱工具而产生的, 成为乐器以后,统 治者则将其作为教化天下的政治工具。西周以后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中, 琴的教化作用*是被统治者及其代言人所充分强调并 利用。一方面,他 们要求人们通过弹琴来调节心绪、控制行为,使自己 的言行符合礼仪要 求,《左传·昭公元年》就曾明确指出:君**琴瑟 ,是用来节制礼仪 的,而不是让它搞乱心意的。另一方面,又通过琴声 去了解民俗民情, 观察政教得失,这正如后来桓谭所言“琴七弦,足以 通万物而考治乱” (《琴道篇》)。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均在宫中配有 琴师,不少贵族大 夫自己也能以琴和乐,怡养性情,琴一度成为统治阶 级的专利品。后 来,随着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的***面的出现,琴 不再为贵族所垄 断,它逐渐从宫廷、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走进了中 国广大知识分子的 生活之中。 汉魏六朝,琴逐渐在士阶层中普及,自此以后, 中国古代能弹善鼓 的文人士大夫难以数计。他们在自己学琴、弹琴的艺 术实践中,领会到 了琴的多种妙用,“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 心魂,可以辨喜怒, 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尘俗 ,可以格鬼神”。 唐代琴家薛易简《琴诀》中的这一段话,可以看成是 对琴之功能的总 结。尽管历代琴家往往将观风教、正天下置于琴道之 首,但实际上魏晋 以来,随着文人们艺术精神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益 觉醒,他们*重视 的是琴愉悦情思、表现心志的功能。本来,我们的祖 先曾把“丝”作 为乐器的代表,因为在甲骨文中“乐”字为“螟”, 这是以丝弦张附在 木器上的象形,然而在后世文人的眼中,琴又优于其 他乐器而成为弦乐 甚至全部乐器的代表。唐代文人陆龟蒙《零陵总记》 中记载了这样一 个故事;司空于顿曾在家中让一位来客弹琴,其嫂善 于听音,便站在门 帘后听客人弹琴,客人弹毕,她的评价是:“二分中 有一分是筝之音, 二分是琵琶的声音,一点没有琴的韵味。”这位“知 音”的女性认为琴 声所具有的特殊韵味是筝声和琵琶声所不能及的,十 分明显,她是抑筝 和琵琶而扬琴的。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