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弟子规

漫谈弟子规
作者: 口述:索达吉堪布
出版社: 三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60
折扣购买: 漫谈弟子规
ISBN: 9787551801638

作者简介

索达吉堪布 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大德。 堪布对藏传佛教的传统法义学修甚深。为了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他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是一位在哈佛、耶鲁、斯坦福、哥廷根、清华、北大等近百所高校的讲台上留下过身影的佛教心灵导师。 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 近年参与举办过多次论坛会议,与海内外学者交流跨宗教、道德、环保、和平等问题,探讨人类的发展方向,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对于外界的种种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老师,教传佛法的老师。” 已出版书籍:《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残酷才是青春》《能断》《不离》《有求》《你在忙什么》等。

内容简介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圣人,狭义上是指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广义上则 指所有圣贤和高僧大德。这些圣人的教诲虽然一度被 否定过,但却没有被历史淹没,当仁人志士看到并反 思社会的各种现象时,便强烈呼吁恢复传统。而这也 得到了国际上有见识的学者支持,英国汤因比博士就 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 说和大乘佛教。” 我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确需要圣者的教言。 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 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所以本论教诫说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做人和学佛一样,进步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 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 书多,流行的歌曲和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 。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 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 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 感兴趣了。 这部《弟子规》依据孔子的教言展开。《论语· 学而》这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它的总 纲。 《弟子规》一共七个主题:首先是孝、悌,之后 是谨、信,泛爱众、亲仁,最后是余力学文。 “入则孝”。中国古代对孝是相当重视的,所谓 “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判断一个 人是否有品性、有出息,首先看他孝不孝。 “出则悌”。悌就是友爱兄弟姐妹。“孝”字是 上“老”下“子”,意为做子女的要顶戴、敬养父母 ;“悌”字是左“心”右“弟”,表示哥哥心中有弟 弟。很形象。 “谨”。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认真对待,不肆意 妄为,不敷衍了事,这类似佛教里的以正知正念守护 根门。 “信”。诚实守信,做事、说话乃至起心动念全 都实实在在,不虚伪、不欺诈。 “泛爱众”。普遍广泛地爱天底下所有人,用佛 教的话说,就是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亲仁”。亲是亲近、依止,仁是有德之人,要 亲近善知识或德高望重的人。 “余力学文”。以上六点做好了,如果还有多余 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学习六艺等各类有益的学问。 先有德,后有才 从这个总叙我们看到,古人重德。 所谓德才兼备,也是先有德,后有才,德培养得差不 多了,才开始学文。 但今天好像是反的,很多人重才轻德,家长老师 们只看分数,能学、能记、能考就是好孩子、好学生 ,至于言语行为如何,没人理会。这样等孩子长大了 ,也许会有才气、有才干,但做人不一定行。学历不 低,学校名气也不小,但一做事就缺东西,不会沟通 ,不为别人着想,接触两下便暴露不少问题。所以, 还是要学学传统。 其实有了德,再有才是不难的。 小时候我有两家亲戚,现在回想起来,一家似乎 总是在吵架,父母打孩子,孩子也互相打骂,一进帐 篷就闹哄哄的,两个大人、十几个孩子,打骂声,哭 喊声,让人待不下去。还有一家,孩子没有那么多, 六个,但父母很慈悲,给他们讲道德,而他们之间也 从不打架。 后来的结果正好印证了这些古训:前一家的孩子 没一个有出息的,连生活都困难;而后一家的孩子全 都成了才,在家的对社会作出贡献,出家的修行有成 。 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家教里,一定要重视德育。 P3-5

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遇到国学经典《弟子规》,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漫谈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由藏地高僧来讲解的国学经典。
索达吉堪布说:“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也许有人觉得,《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跟成年人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古代是如此,但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也许有人觉得,如果对佛教感兴趣,应该学《金刚经》、大圆满,跟儒家经典没有关系。
然而,索达吉堪布指出:“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人做不好的话,就算出家了,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索达吉堪布这本《漫谈弟子规》,孩子值得看,大人也值得看;佛教徒值得看,非佛教徒也值得看。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人格培育的益处,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