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精)

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精)
作者: 聂荣庆
出版社: 人民美术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50
折扣购买: 护城河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的昆明艺术家)(精)
ISBN: 9787102072678

作者简介

聂荣庆,设计师,收藏家。毕业于云南工艺美术学校,云南大学硕士。生活、工作均未游离于艺术之外。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土壤昆明 一个城市通常都会有一条河流经过,来承载这个 城市的思想和文明。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那 么昆明艺术家心中的那条河应该会是塞纳河。那条穿 过巴黎城市中心的河流,却远隔千山万水地承载着他 们对西方文化艺术的一种特殊向往。对昆明艺术家来 说,在这个每天生活的城市里,能够替代他们心中向 往着的塞纳河的,是曾经的护城河——盘龙江。 在昆明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中,盘龙江比 任何一条河流都更接近塞纳河的灵魂。那时,这群热 爱艺术的年轻人,他们整日思索艺术,如饥似渴地阅 读译自西方的书籍,当他们坐在盘龙江两岸,看着蓝 天白云想象着遥远的未来,梦呓般地倾诉遥不可及的 梦想和豪情万丈的宣言时,盘龙江之于他们就是那条 塞纳河。 他们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巴黎的空气 都充满了艺术。”这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巴黎成了一 个乌托邦式的艺术家应该去的地方。但这种向往并不 具备细节,没有人关心一杯咖啡要多少钱,租一个房 子要多少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去巴黎,只是一 个单纯的梦想,一个寻找到的语境,一个精神的故乡 。 在20世纪初期,昆明还是个温暖的边陲小城,远 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几乎没有酷暑严寒,城中 树木常青,四季花开不同,阳光下的景物总是明丽清 晰,山清水秀。在昆明发生的一切都具备着梦幻主义 的色彩,这里的人与气候一样温和,山水人物皆宜入 画,生活沿袭着祖祖辈辈的独特节奏。传统西夷文化 混杂了中原五湖四海的精华,形成了昆明独特的开放 性的文化观。 今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城市,寻找中国当代 艺术发展之路仿佛是乌托邦的一段传说。以往的传承 经验不仅积累了这里的人对艺术的一种天然感悟,也 造就了昆明城市语境给艺术家的那种宽容、自由的传 统。外部世界发生的动荡到了这里会被简化或被忽略 ,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可以远离政治经济、远离世俗, 在这里安静地思索着艺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 在所有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对外交通总是最基本 的条件之一,人们得能走出去,新生事物才走得进来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昆明随之成为法国的势力 范围,新的意识形态、经济规律、生活方式都随着铁 路进入昆明。于是,火车站附近的街头出现了商务宾 馆,出现了印度银行,教堂、环形体育场和法国医院 也修建起来,茂密的法国梧桐掩映着红瓦黄墙绿色百 叶窗的西式建筑,隔着几条街就可以闻到“南来盛” 咖啡馆飘来的混杂着硬壳面包酸气的香味。 这一切与昆明传统建筑和市井人情融洽共存。四 面八方各类人种通过滇越铁路来到昆明,也带来不一 样的思想,昆明人平静地包容所有外来的一切,也包 容了随之而来的文化。 我小时候生活在滇越铁路的起点站——昆明火车 南站。那时见到从火车上下来和等待上车的人,仿佛 就是在看一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南美电影,镜头场景直 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中外各民族,或是到达,或是 离开,不同服饰,不同语言,熙熙攘攘在这里汇集, 带来各种思想,带走各种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迁居昆明八年,联大师 生或徒步或乘坐滇越铁路的火车从全国各地来到昆明 ,给这个城市注入了一种新文化的血液,也把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研究精髓和西方科学、文化艺术发展之 动向一齐带入到这个边陲小城,让昆明在那个特殊时 期成为国家的文化之都。 冯友兰在昆明期间撰写了哲学著作“贞元六书” 。钱穆在昆明岩泉寺呕血撰述出《国史大纲》。傅斯 年主张“语言即是思想”的学术代表作《性命古训辩 证》完成于昆明翠湖边。华罗庚的第一部数学专著《 堆垒素数论》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朱自清在昆明 写下了《经典常谈》,引导学生、读者学习经典名著 。潘光旦在他位于昆明的“铁螺山房”完成了论著《 优生与抗战》和《自由之路》。冰心在昆明的“默庐 ”写就那篇脍炙人口的《默庐试笔》,沈从文、费孝 通、罗常培也是默庐的常客。沈从文在此期间完成了 他的长篇小说《长河》。 曹禺来到昆明执导了他的话剧《原野》,演员大 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闻一多亲自绘制了舞台布景, 演出时昆明万人空巷。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启动对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规模调查工作,使“中国营造学社 ”起死回生。陈寅恪在翠湖边靛花巷小楼上查阅文献 、撰写书稿,熬坏了双目。林语堂在一次演讲时称赞 西南联大的学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精通中西方文化的浪漫至尊吴宓,据说是联大教 师钱钟书所著《围城》里方鸿渐的原型人物,他和大 学者刘文典开讲《红楼梦》,总是“听者极众,充塞 门户”。当时联大外语系有冯至、卞之琳这些教授, 有温德、白英、燕卜荪这些通晓西方经典名著的外教 ,培养了王佐良、穆旦、郑敏、杜运燮等等一批诗人 ,昆明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诗歌之城”,这个优良 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