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19世纪一个阿拉伯人的欧洲观察手记/好望角
作者简介
里法阿·拉费·塔赫塔维,埃及作家、教师、翻译家与埃及学学者,他在1826年被穆罕默德·阿里派往法国巴黎留学,回国积极投身翻译运动,并于1835年创办了艾因·夏姆斯大学的语言学院。著有《披金拣沙记巴黎》。 丹尼尔·L.纽曼,英国达勒姆大学阿拉伯语教授和阿拉伯-英语翻译硕士课程主任。他的其他作品包括《现代阿拉伯短篇小说:双语读者》。
内容简介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世界的这五个部分,根据伊斯兰教在其中的地位和与其的关联度而言,人们对各部分的偏爱程度确实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整体上,人们对一个部分要比另一个部分更偏爱。这样看来,亚洲是最好的,其次是非洲,因为非洲居住着伊斯兰教的圣人和虔诚的信仰者,也包含着战无不胜的埃及。之后是欧洲,因为伊斯兰教在那里也很强大,最伟大的伊玛目,也即两圣城的伊玛目、伊斯兰世界的苏丹也在那里。再往后是海岛之地[即大洋洲],那里也是穆斯林居住的地方,但在学术上看起来那里并不是特别发达。受偏爱度最低的是美洲,那里没有伊斯兰教,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安拉更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以上评价是从伊斯兰教、伊斯兰法和本体荣誉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这里的荣誉既包含了法律所涵盖的内容,也包含了其他。不能说这样的评价主要源自优越感,因为有优越感并不能带来卓越。 任何一个公允的人都不会否认,今天法兰克人的国度在实证科学方面非常突出,成就也最高,其中就有英国、法国和奥地利。他们的智者已经超越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等先贤,在数学、自然学、宗教学和形而上学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们的哲学比古人的哲学更纯粹,因为他们论证了至高无上之安拉的存在、灵魂的不朽和[神之]奖惩[的施与]。 法兰克人最伟大的城市是伦敦,它是英国的首都,然后是巴黎,它是法国国王的所在地。有说法称,巴黎在空气的洁净程度、居民的秉性和总体生活成本上要优于伦敦。如果你看到巴黎是如何被管理的,你就会明白异乡人在那里的安逸、舒畅与同巴黎人之间的·愉快相处达到了何等完美的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宗教信仰不同,巴黎人也都对异乡人很友好,很照顾后者的感受。这是因为巴黎人大多是名义上的基督徒,既不奉教规行事,也不对他们的宗教报以热情。他们属于那类依靠理性来分辨是非的人a,或是声称凡是理性允许的事情都是正确的自由论者(ibā?iyyūn)。如果你向法国人提起伊斯兰教,并将其与其他宗教比较,他们会说所有宗教都是扬善惩恶的,并会给予一致的褒扬。如果比较伊斯兰教和自然科学,他们会说,他们不相信信奉天经之人的经书100中的任何内容,因为它们不符合自然规律。总体而言,在法国,可以信奉各种宗教,穆斯林建清真寺、犹太人建礼拜堂等,都不会受到反对。之后对法国政治的讨论还会涉及上述内容。 ……他们还有一个特点是爱把钱花在个人享乐、[满足]邪恶的欲望和欢娱上。在这方面,他们的开销总是毫无节制。 在他们那里,男人是女人的奴隶,无论女人美不美,男人都会听从她们的命令。他们中有人说:“在野蛮之地,女人被杀戮;在东方,女人如家具;而在法兰克人的国度,女人是被宠爱的孩子。” 正如诗人所说: 违逆女人吧,这才是正确的顺从, 让女人牵着走的男人只会委委屈屈。 女人会阻碍男人发展众多的美德, 即便可劲求知千年也于事无补。 法兰克人从不会认为他们的女人不好,尽管她们会对他们犯下很多错。他们中也有这样的人—即使这人是一个显贵,如果确信妻子有不忠的行为,就会彻底离开她,余生都不再与她有任何瓜葛。 这种情形下的离婚要经过诉讼与抗辩,在此过程中,丈夫向陪审团(ru ?us al-ashhād)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虽然不行咒誓(li?ān),也不波及子女,但子女会因此等丑事而蒙羞。这类事情无论在大家族还是小家族中都司空见惯,离婚庭审有的公开,有的不公开。但其他人并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去防备女子带来的伤害。正如诗人所说: 往坏里去想女人, 如果你是聪明人。 正确看问题的人, 定不会入火坑。 一个地地道道的阿拉伯人曾对他的妻子说: 女人中有一人骗了一个男人, 在你我大限之后世上将会有一个受了骗的灵魂。 他们的天性中一个值得称赞的、与阿拉伯人的天性真正共通的方面,就是他们没有任何喜欢男孩、用文辞追求男孩的倾向。这类事情已被他们遗忘,也为他们的天性与道德所排斥。他们的语言和诗歌的一个优点就是拒绝同性之爱。在法语中,如果一个男人说“我爱上了一个男孩”,这是非常不合适的,只会为人不齿并惹来麻烦。因此,他们在翻译我们的书时,会调整文字的内容取向,把这句话翻译成“我爱上了一个女孩”或“我爱上了一个人”。这样做,是为了规避同性之恋,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道德腐化。他们是正确的,两性之间相互在对方身上发现吸引自己的特性,就像磁铁带有吸引铁的特性、琥珀带有吸引物体的特性那样。但如果是同性,彼此间就不存在这样的特性,这也是背离自然状态的。体的特性那样。但如果是同性,彼此间就不存在这样的特性,这也是背离自然状态的。 ? 本书自第一次出版就已风靡整个阿拉伯世界至今,现在的中译本是该书的第一本中文版译本。 ? 以往的观察作品往往是西方以东方主义审视西方,而本书则是以身处东方的阿拉伯人的视角对欧洲做出了观察,是阿拉伯人为数不多的关于欧洲社会的早期和全面的记录之一,为欧洲和“他者”的早期概念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他的观察在今天与近两百年前一样充满活力。 ? 本书的主要作者塔赫塔维常被指责为将世俗主义和自由主义带入伊斯兰世界的人之一,因为他将现代性的思想带入了埃及,在书中,我们常能看到他是如何调和传统伊斯兰思想和现代性之间的冲突。 ? 在面对欧洲文明时,这个阿拉伯人时常流露出对阿拉伯人往昔辉煌的追忆,这种心态与中国人在近代时期学习西方时又何其相似。而塔赫塔维回埃及后从事的一系列翻译活动,也让他成了埃及现代化改革中的“严复”。相信塔赫塔维的这种心态即使是在今天也会引起许多中国读者的共鸣